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序言》中明确指出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6],即人们在劳动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人的需要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在人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中形成的。但这里所说的需要,已不是动物式的本能需要,而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需要,它不仅包括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而且包括对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的需要以及其他各种社会需要。因此,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强制性的力量,推动着生产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构成了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源泉,而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个复杂的过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会经历一个选择的过程。马克思说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它是一种历史的既成力量;人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只能选择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他曾以罗马被德意志的所谓野蛮人占领为例,说明任何占领者迟早要依据被占领国的生产力水平确立社会制度,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也不可能把整个中国变为牧场,相反要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和状况发展农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中,毛泽东为了人民的利益试图实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超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给人民带来的只能是饥饿和贫困。这说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人类的选择活动归根结底是以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为依据的。这既是规律的要求,也是每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的利益所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8]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现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国家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