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主意(决策)
“出主意”,就是做决策、搞谋划、抓方针。自古以来,凡是大有作为的领导者都重视谋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就是搞好谋划的重要意义。所谓领导者要善于“抽身谋大计”,也是善于“出主意”的意思。领导出主意,最常见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坏,体现决策水平和谋断能力的高下。
怎样才有主意。“主意”是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毛泽东同志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读书治学。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第十八集团军延安总兵站检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出的许多好主意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读书有关系。他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正是因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农民战争的传统,他才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主意。
世事磨炼。主意还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同志强调人们经过世事磨炼才容易产生主意,青年时期他就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1917年,毛泽东同志和一个同学身无分文,竟在湖南乡下游学一个多月。所谓游学,实际上近似沿村乞讨,此间主要靠帮人写点东西、出点主意之类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样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下层社会。要产生好主意,就必须到社会的熔炉里去陶冶。
总结经验是出主意的重要基础。1956年9月10日,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说:“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17]
如何做好决策。针对如何做好决策,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有效决策取决于5个要素:一是了解问题的性质;二是了解决策应当遵循的规范;三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四是化决策为行动;五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结合毛泽东同志的实践和论述,做好决策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高瞻远瞩。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毛泽东本人也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但必须看清前途和方向。正像海伦·斯诺讲的:“毛泽东顺应历史,又走在历史的前头。”
敢于出奇。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出了很多“奇主意”,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四渡赤水。再如,1947年,面对国民党的强大攻势,命令刘邓大军挺进中原;1948年,强令林彪占领锦州,在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1971年,利用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等等。
留有余地。做决策,要留有余地,多想几种可能性。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希望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安排工作计划时留有余地,给下面点积极性。留有余地是政治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
设想最坏。领导者做决策时,不能只考虑有利的、好的方面,还要考虑到不利的、坏的方面。毛泽东同志出主意,就是一方面争取最优,一方面又总是想到最坏的可能性。如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出人意料地大讲“要准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