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意义
1.《资本论》仍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论》仍然是我们研究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理论。《资本论》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及灭亡的过程,揭示了三个层次的规律性:
(1)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规律。
(2)社会化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当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
(3)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经济核算等。
这些规律是认识、分析当代的资本主义重要的方法论。
2.《资本论》的理论框架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次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2014年7月8日,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2016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
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资本论》的理论框架是重要依据。
《资本论》的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支点。
(1)“基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使用价值理论的基础,因为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说明了价值实体、价值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才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如果没有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能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当然也就不可能运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来研究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就不可能引起政治经济学革命性变革,建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了。
(2)“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恩格斯在为《民主周报》撰写的《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写道:“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12]
马克思研究的不是单个资本家,而是整个资产阶级,人是作为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属性当然是剥削阶级,因此他的资本是剥削的手段,剥削的对象是雇佣劳动。马克思也分析了个体,但着重点是解释资本主义未来的走向,所以他将个体作为一个阶级来看待,研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阶级关系,而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3)“实质”——剩余价值,即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一种剥削的成果。它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那么谈到这个问题,这种剥削关系是阶级剥削关系,不能简单套到个人。从资本家个人来讲,他的收入既可以有劳动收入,也包含凭借资本所有权来占有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这就带有剥削。制度和政策使剥削有如下特点:剥削可以转化为非剥削。客观上,剥削的收入可以转化为再投资,变成社会财富。主观上,如将剥削收入捐给社会。像比尔·盖茨已经捐了几十亿美元,并表态遗产只留几千万美元给子女,大部分钱都捐献给社会。剥削还存在政治上的界定问题,要将理论分析、舆论宣传、政策对待三个层面区分开来。理论上说,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是剥削收入。现实宣传时,重新界定为非劳动收入。政策对待方面,现在资本家可以当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个别甚至还可以入党。
(4)“动力”——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成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是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资本积累外在的强制力量。决定资本积累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使用资本和所消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量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越是积累,职能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产业后备军就越多,必然产生两极积累:社会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的积累;失业、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在进行资本积累要注意处理好几个要素的比例,充分实现共同富裕。
(5)“命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死存亡的命门,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的激化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灭亡。因为:第一,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本质要求来看,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劳动力之间有合作,生产成果也是共同劳动的结果。更重要的,劳动者发展越来越全面。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化与生产资料的垄断不可相容。劳动成果也非由个人创造,比如美国10万多亿美元的GDP属于美国的财富,但从生产过程来看,它是全世界协作劳动的成果,生产的原材料、劳动力都分散在世界各地。第二,从阶级存在和消亡的角度看,私有制和阶级为何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重要论断: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结果。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度落后,不可能有私有制和阶级,因为财富无法积累,每天打下的野兽、果子都不够果腹,从何谈剩余、剥削?当时解决食物不够的办法是发动部落间战争,通过杀掉外部落来供给本部落食物。后来生产力有所发展,劳动后有一点结余,人们便想若不杀掉俘获的部落,而让他们替自己打猎,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了。这样奴隶制就诞生了。阶级是生产力有所发展的结果。那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有阶级社会呢?马克思说: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一批脑力劳动者,这批人承担着人类文明管理的职责,付出的脑力更多,要求的生活条件更优一些,而且脱离了体力劳动。这需要更多的产品支持,但当时的生产力极端落后,所以只能采取一种残酷的办法——将大部分人束缚在体力劳动领域。当产品极大丰富时,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虽不可能满足所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但只要大多数产品充足就可以实现消灭阶级。第三,从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运行的轨迹来看,它在不断变迁。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日益社会化。最初是个体户,后来有了合伙制,接着股份制,然后出现国家所有制,现在发展到国际所有制——跨国公司。要预测一个社会的未来,可以看它过去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