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创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计划最初包括6个部分: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国家、国家贸易、世界市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资本部分的而研究成果,后来成为《资本论》的组成部分。这篇《序言》曾经于1859年1月发表在英国的《人民报》上,许多国家报纸都进行了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序言》中,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的研究历程,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做了新的理论总结,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问题,马克思在《序言》中曾明确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马克思这里讲的“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指的是恩格斯独立地得出了和他一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指的是他和恩格斯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历史唯物主义;那个“心愿”的“实现”,指的是他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首次表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当然,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此问题也有论述。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创立者是马克思,“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2]我们认为,恩格斯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而且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要大大多于马克思,因此,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重视恩格斯的文本。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要重视《序言》,因为马克思所说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即历史唯物主义,在《序言》中做过“经典表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还应依据马克思恩格斯那些直接涉及这一理论的文本,如《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另外还要关注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这一理论,但却将其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研究,因而对于理解这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和手稿,它们包括《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剩余价值学理论》《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