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是《资本论》研究写作的初衷

(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是《资本论》研究写作的初衷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里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2]因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基础。

2.资本逐利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都是以使用价值的获取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为主要目标,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以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生产则是以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作为追求目标,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来扩大利润(剩余价值)的生产。除去资本主义追求利润(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外,还有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以前,只有资产阶级一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观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现象,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先进和科学、合理的,是永存的,宣扬适合资产阶级各个时期需要的经济政策,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展现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又展现出“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历史进步中资本主义掩盖不住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中,一切都服从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在资本家无偿剥削、压迫工人这一关系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极是资本家阶级占有巨额财富,另一极是广大的工人阶级只占有少部分财富,由此引发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趋势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引发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利益驱动下,在经济上,资本家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支配和控制社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社会生产比例关系的失调,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在政治上,资本家阶级凭借手中的金钱影响和操纵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国家机器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服务,而置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尖锐化。

因此从实践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