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此基础上,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民备受欺压,中国也逐渐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拜西方为师,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进行了多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震撼力清王朝的统治,但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改良运动,但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来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面对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革命任务艰巨复杂,不仅需要坚定地领导力量,还需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然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理论和能力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各种救国方案都失败了。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希望。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然而,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昔日盟友屠杀,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悟出了真理,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革命历程中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成果。
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并为革命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毛泽东先后在1935年12月和1936年12月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部重要著作,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
1937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有国内战争向全民族抗日战争转变的重大历史关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以及重大的历史机遇,迫切需要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时局,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如何帮助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因此,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党在这时必须从根本问题上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没有彻底解决的思想问题。党内思想问题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即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问题,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问题。为了揭露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以利在政治问题上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不能回避哲学阵线上的斗争,必须在哲学阵线上击败他们。为此,毛泽东1937年7、8月先后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