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地位

(一)历史地位

《讲话》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创见和理论洞见,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立足深刻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强调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任务和推进党的事业的大政方针,指明了党的建设方向。

具体而言,《讲话》的历史贡献在于: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更加全面。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以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是从道路和理论体系两个视角来界定的,《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体,这也是当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相关的体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因此增加制度的内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论述了其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为丰满、全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强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总揽,全面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胡锦涛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和事业中。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讲话》对改革开放的再认识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将科学发展作为改革的主题,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同时,科学发展贯穿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各个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新境界。

第三,《讲话》创造性地阐发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包括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人民民主、人民幸福等观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长期保持牢固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讲话》对执政理念的表述从以往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变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明确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表明执政党更加注重保障人民权益,更加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同时,《讲话》也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实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证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权益。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深化和拓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为党不断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提出与系统论述,使我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有了更为清醒、更为务实的认识,在新的形势下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这种忧患意识开始成为我党执政的“日常心态”。“四个考验”既是对执政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执政党作风的考验;既是对党的整体考验,也是对每一级党组织、每一个党员的个体考验。这“四个考验”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向全党发出的警世之言,也是共产党人的深刻自省。《讲话》在作出“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的重要判断的同时,强调“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顺利迎接“考验”,全党同志都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