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饮食养生
饮食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的可食性物质。饮食养生,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俗话说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强调首先用食疗的方式。当食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才会采取药物治疗。而在养生保健或疾病转好的情况下,中医也会建议人们通过合理饮食来调理身体以维持健康或促进恢复。中医食疗的方法有许多。总的来说符合六个原则就能达到养生保健之效。
(1)杂食有益健康:中医学主张日常饮食最好要“杂”,指的是饮食注意三种搭配:粗细搭配,以粗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酸碱搭配,以碱为主。首先就是“粗细搭配”,食用大米之外,可适当多吃一些小米、玉米、高粱米以及各种豆类;食用蔬菜时,也可适当食用植物的根茎叶皮,从而才能尽量补充到精细粮食所不具备的多种营养。其次注意荤素搭配,并且应当以素食为主,肉类是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适量的摄取有益于大脑发育和皮肤健康,因此不主张全部以素食作为食物,否则容易使营养失衡而损害健康;但是动物脂肪并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食能够为人体提供多种多样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食用荤腥的同时需要相对大量地摄入蔬菜、水果等才能够尽量满足身体所需。第三是酸碱搭配而以碱为主,人的体质呈现弱碱性,维持弱碱性对于维护免疫力十分必要,食物的酸碱性指的是经过吸收代谢后在体内呈现何种性质,而不是指食物的口感,一般而言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经代谢后呈碱性,如大多数的蔬菜、水果、乳制品、菌类、茶类等;而含有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最终代谢后往往呈酸性,如肉蛋鱼等动物食物、甜品类、精加工的零食类、油炸食品等,长期大量摄入往往引起疾病;因此日常饮食过程中维持酸碱平衡需要多摄入碱性食品而适当摄入酸性食品,从而维持酸碱平衡以维护免疫力。
(2)少吃保养身体:暴饮暴食是对身体、肠胃最大的损害,而少吃、定时定量吃才能顾护肠胃从而使身体健康。要尽可能做到三餐定时,不要等到过于饥饿或过于干渴的情况下进食,这样很容易导致多吃多饮而加重胃肠负担,还要注意餐后稍事休息,缓步慢走有利于消化,不能立即投入工作或睡眠。其次可以适当进行三餐定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饮食有益于机体功能的调节而增强免疫力,定量饮食并非越少越好,建议成人每天摄取热量在1200~1500千卡,并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且在50岁以后每增加10岁进食热量相应地减少10%较为健康。
(3)五味偏淡为宜:五味食用如果过重的话,很容易刺激肠胃,长期如此还会引起相应脏腑功能的损害,如长期的高盐饮食导致的血压增高,长期的高热、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居高不下等。总体来说清淡的饮食才能养护脾胃从而维系健康。饮食清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少油、少盐、少糖。即平时不能吃得过咸,同时少吃油炸、烟熏、腌制食品或辛辣刺激食品,也不能嗜食甜食而无节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中国居民膳食建议为油脂每天摄入25~30克、盐为6克、碳水化合物20克以内。
(4)饮食合时宜温:在饮食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时令变化而食用相应的食物,且多数情况下应当食用温度适宜的食物而不宜饮食生冷。饮食合时,如春季多吃麦、枣、花生、葱、香菜及绿色时蔬等食物可以顺应春天的生发特性而提高人体代谢;夏季可以适当食用性质寒凉的食物如苦瓜、丝瓜、黄瓜、西瓜等来清热祛火;秋季较为干燥,宜食用雪梨、枇杷、百合等食物来清肺润燥;冬天则可以围坐火锅涮羊肉或熬煮“当归生姜羊肉汤”来补充热量、体能;但总的来说,不论何时何季,使用过程中注意食物温度以温和为主,既不能因为天气过热而肆食寒凉,也不能因为天寒地冻而进食烫物,否则会刺激损伤食管肠胃而致病。
(5)食疗助阵养生:中医食疗的方法有许多。在确定体质偏阴虚的情况下,有养肝明目汤补养肝阴,秋梨膏养阴生津;体质偏阳虚的情况下可以食用杜仲腰花汤、生姜羊肉汤等温养阳气;气虚体质可以食用黄芪蒸鸡和人参莲肉汤;血虚体质可以食用归参炖母鸡、菠菜猪肝汤等;而经常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天麻鱼头、芹菜肉丝等菜品;脾胃不好的患者可以食用山药炖鸡、银鱼煮粥等。
(6)饮食宜忌明了:饮食能够养人,也同样会伤人,因此需要了解饮食宜忌才能尽量避免饮食伤人。首先有些食物不宜在一起食用,如海鲜搭配啤酒很可能诱发痛风;而菠菜搭配豆腐易诱发结石;鸡蛋豆浆同食会降低蛋白质吸收;柿子与螃蟹同食会导致呕吐腹泻等。此外还要注意,在生病期间要遵守宁少勿多、宁简勿繁的原则,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高热患者宜素食,多吃含水分较多且易吸收的食物。如绿豆汤、稀米汤、果汁等;胃肠病患者忌食酸醋、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萝卜、橄榄、红薯、芋头、南瓜、韭菜等;失眠者戒烟酒,忌食葱、韭菜、大蒜,可食用莲子汤、百合汤等清心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