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三、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本书旨在为深入了解当下的传播道德现象、破解数字化时代的传播道德难题提供参考。根据这一研究宗旨,本书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传播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子系统,其兴起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脉络?第二,数字化时代对传播道德和传播伦理学提出了哪些挑战,把哪些问题提上了研究议程?第三,中国传播伦理学应如何重构,对传媒业的管理应如何发展,以适应变化的传媒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本书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通过考察当今事关传播伦理的种种问题,为中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提供对策性思考。第二,吸收中西传播伦理学既有理论成果,以从职业伦理到公民伦理为主线透视传播伦理,为构建容纳且超越媒体伦理学的传播伦理学理论体系,提出脉络清晰的学理探讨。第三,通过案例分析和调研等实证研究,深刻展示数字化时代传播伦理问题的复杂性,说明多元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责任,把握新媒体传播伦理问题的社会认知。

本书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创新。

(1)融应用性的研究意图,即服务于中国传播领域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对传播伦理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的学理性研究为一体。

(2)系统性、综合性与突出研究主线相结合。既系统综合地研究传播伦理研究兴起和发展的脉络、传播领域的道德现象,尤其是数字化背景下的道德现象,又突出传播伦理从媒体职业伦理向宽广的公民伦理发展的主线。

(3)明确提出若干创新的思想观点。第一,传播伦理学处于伦理学和传播学的结合部,其兴起具有两大基石:一是来自伦理学的学术基石;二是来自传播学,尤其是来自关于媒体传播应然性的规范性传媒理论的学术基石。对于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的理论基石。第二,在数字化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传播伦理从职业伦理向公民伦理的演变势所必然,具有几个方面的必要性:当今社会公开传播的行为者的普遍性,必然要求传播伦理的指向发生普遍性转向;数字化时代传播伦理的规范性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将参与社会公开传播的亿万普通民众也纳入规范对象,对公民自主传播进行道德引领;从治理的角度来说,社会共同体实现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管理宗旨,必然要求通过公民伦理对当今行为主体多元化的传播领域实施有效管理。第三,在公民皆可成为公开传播者的数字化时代,职业传播者在一定意义上可被视为特殊的公民群体,通过大力倡导公民传播伦理可超越媒体职业伦理。第四,应重新构建传播道德规范系统,使得依据传播新现实更新且通用性与前瞻性结合的媒体道德规范,同普通公民共同奉行的传播道德规约并行不悖。第五,传播伦理在传播行为主体心目中的内化,是从根本上解决当今时代传播伦理困境的重心所在。当下,传-受角色疆界消解,角色动态变换已成常态。传播伦理教育应不再仅由新闻传播学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独享,还应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且针对在网络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平台运营商和应用程序(App)提供商也应展开。第六,传播伦理学研究具有应然性的一面。中国传播伦理学应在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中,秉持旗帜鲜明的立场。

(4)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把学理思辨和历史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和调研法等有机结合,以期同时服务于尝试构建传播伦理学新体系的理论目标,以及为促进社会传播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方案的应用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