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视角下传播伦理从职业伦理到公民伦理的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5BXW031)的最终成果。本项目在2015年下半年获准立项。课题组申报这一项目的缘起,是近年来数字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传播领域产生目不暇接的新事物,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活动中出现种种传播伦理新现象,这一切呼唤中国学界研究传播伦理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如何在数字化语境下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传播治理中的规范作用。自立项后,经过课题组成员约五年的协同努力,终于在2020年2月初形成最终成果。
课题组展开的多个研究环节包括:收集和研读、处理大量国内外网上网下的相关学术文献,为研究的展开奠定学理基础;召开相关会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进行交流;随时跟踪数字化发展一日千里的语境下新闻传播领域伦理新现象、新案例、新研究,不断充实材料与数据;展开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进行调研所得材料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进行专家访谈;根据研究,形成和正式发表主要阶段性成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要点,形成最终成果框架,撰写出本书初稿并进行打磨与修改,直至定稿。正式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共10篇,分别是:
1.张咏华、扶黄思宇:《网络传播失范现象及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4日第3版;
2.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3.张咏华:《使伦理共性与文化特殊性相得益彰——访世界著名传播伦理学者克里斯蒂安教授》,《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
4.张咏华、扶黄思宇:《自律是网络秩序的第一要素——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新闻记者》2016年第8期;
5.张咏华:《试论各方合力、公众参与在互联网治理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增刊;
6.张珊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回顾》,《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1期;
7.扶黄思宇:《各方主体积极作为——新加坡互联网治理“共律”模式研究及借鉴》,《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1期;
8.张咏华:《倡导各方参与的互联网治理:中西相关探索中的共同点》,《中国传媒报告》2017年第1期;
9.张咏华:《试论传播伦理的发展脉络》,《中国传媒报告》2018年第1期;
10.Yonghua Zhang,“From Media Convergence to Internet Plus”,in Xinxun Wu et al.(eds.),New Media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Life in China,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 India PVT Ltd.,2018.
作为本课题的承担人,我深切感到项目的完成和结项,以及最终成果的形成,离不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离不开接受访谈的专家学者提供的真知灼见,离不开问卷调研对象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在我们收集资料和展开访谈、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中给予热情帮助的所有学界同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这里尤其要衷心感谢两组课题组成员。一组是专家顾问成员清华大学郭镇之教授、陈昌凤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方方教授,她们就项目的设计、具体展开方案、课题的关键概念等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指导性意见,并且持续关心项目的推进,对鼓励课题组的研究努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组是在参与资料收集、展开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专家访谈和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课题组主要成员扶黄思宇、贾楠、张珊珊、张贺、王殿英、杨红成等人。参与问卷调查工作的还有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睿和任占文,参与调研数据处理部分工作(相关性检验数据处理)的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老师,在此也向他们由衷致谢。接受访谈的专家学者,书稿中已有提及,这里恕不再一一列出,谨道一声万分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龙耘教授和曾在日本留学与工作、现已回国执教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章蓉博士为课题组展开国际学者访谈提供了热情帮助,在此谨致真诚的感谢。
学术研究之路是漫长的,学习和研究基础的奠定仰仗的是日积月累。我成长为能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的研究者,得到了新闻传播学界和外语界的许多师长、前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其中有几位已经作古,他们(以姓氏笔画为序)是: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刘钦教授、暨南大学吴文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钱维藩教授和杨小石教授。其余师长、前辈这里恕不一一列出。这一成长过程也受到许多同辈朋友、同仁以其自身的学术坚持和成果对我产生的共勉影响。自1977年起的高校教育生涯使我能与学生们教学相长,这种经历也为我带来奋发动力。同样值得感谢的还有我的家庭对我学术追求的支持。
本书的出版,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朱安奇女士认真细致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课题组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以及本书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上海大学的支持,谨向学校及新闻传播学院致谢。
根据研究设计,我们设定的主要目标有:第一,吸收中西传播伦理学既有理论成果,通过以从职业伦理到公民伦理为主线透视传播伦理,提出脉络清晰的传播伦理演变学理探讨,从而构建能容纳且超越媒体伦理学的传播伦理学理论体系;第二,考察和思考当今数字化背景下事关传播伦理的种种问题,为中国传播业的健康发展和治理提供对策性思考;第三,展开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以便深入了解数字化时代传播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把握新媒体传播伦理问题的社会认知,并且展示和探讨当今多元化传播主体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责任。我们朝着这些目标做了持续努力的探索,但我们的学识、精力和资料有限,导致我们离完全实现这些目标颇有一些距离。希冀本书作为引玉之砖,能引来学界更多更成熟的同类研究成果。
张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