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特征: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特征:辩证唯物主义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特征。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了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9]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具有历史性,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范畴受到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展变化。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形成各自时代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的道德历史类型。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伦理道德观念隶属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是为一定的阶级、集团的根本利益做伦理上合理性辩护的。这就揭示了道德发展受社会存在制约的规律,揭示了西方伦理道德概念等的历史性,也说明道德的起源归根结底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于人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根据唯物史观,包括伦理道德概念在内的观念,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道德渊源于历史过程。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指出,西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观的对立本身是一个历史产物,具有“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40]

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道德又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普适性),或者说全人类性,道德原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例如,救助他人、诚实守信、爱国敬业等,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倡导的美德。又如,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及不同历史阶段都崇尚的伦理道德原则,这折射出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和共性,尽管对具体怎样才是做到公平正义的判断,对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实施等的看法,不同的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例如,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大锅饭式的薪酬制度被视为公平。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深化了对公平的认识,确认按照劳动绩效分配的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尽管存在这些反映特殊性的变异,但是追求公平正义却是人类社会普遍信奉的原则。

基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告诉我们,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一经形成,会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极为重视人们的社会实践在改变世界和在推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4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突出强调道德实践在伦理学中的意义,高度重视通过实践,“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追求改造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改变世界、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置于关键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工人运动等革命实践,看作是实现改变世界、到达真正公平正义的理想道德伦理境界的路径,始终坚持领导工人阶级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展开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实践,才能使生产关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才能达到分两个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使“按需分配”原则得以履行的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这一切都是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追求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有制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理想,也包含向往在理想社会中个体真正自由,社会真正公平正义、平等、和谐,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共同体中和睦相处,共同幸福生活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