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维度和道德立场
有学者指出,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正义观的许多研究往往得出功利论(功利主义)的或道义论(混合道义论)的结论。还有西方学者感到马克思“并未提出”和“讨论过”“道德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问题”[31]。马克思作为重视通过革命实践改造社会的革命家,对于空头教条的说教不以为然,因而曾经说过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32]。也许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讨论中强调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地位而否认马克思学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33],例如认为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上而“没有基于权利或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34]。中国学者则指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实践性”,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集道义论、功利论和德性论于一身”的“新的规范伦理学”[35]。
我们认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无疑蕴含了伦理维度,蕴含了鲜明的谴责资本主义剥削劳苦大众,倡导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分析,对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公的批判,对劳苦大众生活惨状的不平呐喊,对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联系作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揭示,对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倡导,充分显示出他们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判断和立场。在《资本论》这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巨著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量史实,以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产阶级靠占有剩余价值生存的现象,指出资产阶级将工人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攫为己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不公,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所在。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关于共产主义的预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资本论》第一卷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掠夺”、“欺骗”、“盗窃”、“残暴”、“剥夺”等行径和手段。这些具有价值判断意蕴的话语的使用,足以说明马克思学说的伦理维度、道德立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冷静而犀利的批判,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道德评判和愤慨。恩格斯关注和调查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做了生动的描述,为争取工人阶级的利益大声疾呼。恩格斯在1839年的《乌培河谷来信》中就满怀同情地描绘了工人的生活惨状:“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在这样的条件下,哪怕身强体壮的人,只消过上三年这样的生活,“就会在肉体和精神上把他们葬送掉:五个人就会有三个人因肺结核死去”[36]。他还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做了细致真切的描述:“工人只好侧卧着,把肘支在地上,用铁镐把煤掘下来……拖煤的妇女和儿童用挽具和链子拖着运矿桶在低矮的水平坑道里爬着走,链子往往从胯下穿过去,同时另外一个人在后面用头顶和用手推……此外,许多水平坑道都是潮湿的,因此,工人必须在几英寸深的脏水或咸水中爬行……不难想像,这种可怕的奴隶劳动是怎样助长了煤矿工人本来就有的各种疾病的发展。”[37]针对资产阶级冷酷地无视工人们悲惨遭遇的态度和以镇压手段对待工人有关改善生活条件的正义要求的做法,恩格斯极为愤慨地指出,随着工人觉悟不断提高,随着工人阶级日益意识到团结斗争的重要性,资本主义的地基就会逐渐地动摇,“总有一天,资产阶级的整个国家的和社会的建筑物将连同它的基础一同倾复”[38]。
马克思主义犀利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阐明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改造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构想,这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旨在人类解放、社会公平和进步的伦理维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伦理道德观的批判,揭示了其本质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