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对象对媒体的信任度和对若干传播伦理相关问题的观点
本次调研围绕调查对象对媒体的信任度,以及他们对于若干传播伦理相关问题的观点,分别用五级量表做了调查。这些问题涉及: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度,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的情况,对于网络新闻报道是否一定要真实的看法,对于“人肉搜索”这种网络行为的看法,对网民在网上发言随意度的看法,对网络上色情暴力内容的看法,网络传播相关版权问题,私人材料使用相关问题,发现网上流传的信息为虚假信息时的第一反应等。
关于对媒体的信任度,我们用五级量表对调查对象做了调查。对于传统媒体,在提交有效问卷的1021人中,选择“相信”的有145人,选择“基本相信”的有595人,分别占比14%和58%;选择“不确定”的有230人,占比23%;选择“基本不相信”和“不相信”的分别为38人和13人,分别占比4%和1%(见图2)。

图2 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
对于网络媒体,在提交有效问卷的1021人中,选择“相信”的有37人,选择“基本相信”的有256人,分别占比4%和25%;选择“不确定”的有596人,占比58%;选择“基本不相信”和“不相信”的分别为117人和15人,分别占比11%和1%(见图3)。

图3 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
将受访者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信任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对于传统媒体,相信和基本相信的人相加占比72%,而对于网络媒体,相信和基本相信的人相加占比29%。58%的人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为不确定,对于传统媒体,信任度为不确定的仅占23%。调研结果显示,受访对象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比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高出许多。
对于“当您在网络上浏览到一则一时无法判断真假的信息时,您是否会质疑该消息的真实性”这一问题,受访者中绝大部分人表示不会完全相信,55.83%的人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会产生质疑,32.91%的人表示可能会产生质疑(见表9)。
表9 在遇到一时无法判断真假的信息时,是否会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单位:人

对于“请问您在社交平台(如微信)上是否会转发未经自己核实过真实性的消息”,回答“不会”和“基本不会”的共占比61.11%,回答“不确定”的占比8.72%,回答“可能会”和“会”的共占比30.17%(见表10)。
表10 是否会在社交平台上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 单位:人

对于“请问您是否同意‘网络新闻报道也一定要真实’这一观点”,持“同意”和“基本同意”态度的人数分别为697人和220人,分别占比68.27%和21.55%;“不确定”的人数为62人,占比6.07%;“基本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人数分别为25人和17人,分别占比2.45%和1.67%(见表11)。
表11 是否同意“网络新闻报道也一定要真实” 单位:人

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绝大部分认同或者基本认同“网络新闻报道也一定要真实”这一原则。
对于“请问您是否同意在互联网时代‘人肉搜索’是伸张正义的表现”,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不同意”(354人)或“基本不同意”(256人),二者相加共占比59.74%;选择“基本同意”(100人)和“同意”(56人)的相加共占比15.27%;选择“不确定”者(255人)占比24.98%(见表12)。
表12 对于“人肉搜索”的看法 单位:人

调查对象大部分对“人肉搜索”并不赞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对上述问题选择“不确定”作为回答。“人肉搜索”现象具有复杂性,因而影响到人们对它的态度。
对于“请问您是否同意网民在网上可以随便发言”,选择“不同意”(290人)和“基本不同意”(191人)的相加共占比47.11%;选择“不确定”作为回答的人数为168人,占比16.45%;选择“基本同意”(264人)和“同意”(108人)的相加共占比36.44%(见图4)。

图4 是否同意网民在网络上可以随便发言
对于“是否同意网民在网络上可以随便发言”,肯定的回答与否定的回答占比差距不大。原因何在?是因为问卷设计给人以有不够明确的因素之印象?是因为许多网民对于个人发言自由度的关注压倒了对于发言的社会后果的关注?还是因为有些网民没有往随便发言会有什么社会后果方面去思考?这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被问到“您认为网络中是否可以出现带有色情、暴力细节的新闻报道”这一问题时,受访者中大部分人对于网络新闻中出现带有色情、暴力细节是比较反感的(见表13)。
对“网络中是否可以出现带有色情、暴力细节的新闻报道”,尽管调查对象中态度鲜明地表示“不可以”或“基本不可以”的共占比65%以上,但是,表示“不确定”者占有一定比例(16.65%),认为“可以”或“基本可以”的也有少部分人。可见对于这一问题的社会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3 对“网络中是否可以出现带有色情、暴力细节的新闻报道”的看法 单位:人

对于“请问您认为是否可以在网络上观看色情视频或图片”和“请问您认为是否可以在网络上转发色情视频或图片”这两个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显示出对前一个问题的宽容度远高于对后一个问题的宽容度(见表14和表15)。
表14 对于“是否可以在网络上观看色情视频或图片”的看法 单位:人

表15 对于“是否可以在网络上转发色情视频或图片”的看法 单位:人

调查对象对于在网上转发色情视频或图片的现象,绝大部分是明确反对的,态度不够明确的非常少,认为“可以”或“基本可以”的则更少。可见对于反对网上色情内容的传播,社会认知的共识相当高。而对于“在网络上观看色情视频或图片”,调查对象的容忍度似乎不低,这大概是由于许多网民感到观看属于个人自由。
对于“请问您认为是否可以在网络中使用粗话、脏话”这一问题,大部分受访者的看法是否定和基本否定,感到“可以”的占比不到9%,表示“不确定”和“基本可以”的为数也相当少,分别约占13%和12%(见表16)。
表16 对于在网络中使用粗话、脏话的看法 单位:人

这一调查结果似乎意味着尽管语言不文明现象在网上频频出现,但大多数网民在认知上是排斥使用粗话、脏话的。如何缩小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差距,使正确的认知很好地起到引领网民网上行为的作用,已成为现实提出的传播伦理教育任务。
对于“您在网络上下载资料(文章、音乐、电影等)时是否会考虑到版权问题”,29.38%的调查对象表示“基本不会”,12.54%的调查对象明确选择“不会”,合计占比近42%,选择“不确定”的,占比13.22%,这三部分人数相加过半(见表17)。由此可见,版权问题不容乐观。
表17 对于“在网络上下载资料时是否会考虑到版权问题”的看法 单位:人

对于网络传播中的版权问题,社会认知度尚需提高,才能营造众人在网上自觉遵循版权原则的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享,加上在互联网普及初期,网上大量内容是免费的,因而滋生了视网上内容为免费的习惯。但在互联网产业发展成经济规模巨大的产业后,网络文化“免费”已经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对网民而言,需要调整心态;对整个社会而言,需要寻求处理好网络传播领域中版权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与知识领域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的解决之道,想方设法达到最佳平衡点。这种心态调整和解决之道的寻求,都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记者为了采访和报道需要,是否可以随意使用私人文件资料或照片”这一问题,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随意使用私人资料(见表18)。
表18 对于“记者为了采访和报道需要,是否可以随意使用私人文件资料或照片”的看法 单位:人

由此可见,对于公共传播活动应当尊重公民隐私权的伦理原则,社会上有较高的认知度。
对于“当发现网上流传的某条新闻是虚假信息时,您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情况如表19所示。
表19 发现网上假新闻时的第一反应 单位:人

从关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网上流传的新闻,一旦发现其为虚假时,网民中第一反应感到气愤和为网上信息真假难辨而担忧者占相当大比例,但第一时间积极采取声讨抵制行动的人微乎其微,较多网民第一时间的行动是赶紧告诉微信上的朋友这是假新闻,而不予理睬者占比略超过四分之一。可见对于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辨别真相,以及如何才能有效抵制虚假信息,社会心态仍显信心不足,值得引起管理部门和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