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应用实践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闻事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提出了对人民新闻事业的道德要求,以党的事业的需要作为判断新闻职业行为的指标,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始形成从政治道德上规范新闻职业行为的标准。在中国党报的发展史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开展过以“增强党性”、“反映群众要求”为目标的党报改革,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过反“客里空”运动。经过这些运动的倡导,形成了人民新闻事业的一系列运作传统:坚持党性原则和新闻传媒的指导性,强调为人民服务,重视新闻的事实本原和真实性,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传媒道德自律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道德思想为理论基石。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界的新闻道德观念和信条同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历史联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两者在理论根基、政治体制背景等方面截然不同。从价值取向性等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传媒道德自律发展之主要的、直接的渊源,在理论上来自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在操作上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闻事业自诞生起逐步形成的党对新闻道德自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应当承认,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规范管理新闻工作的原则、标准,较多地体现政治性,但它们也显然具有道德上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传媒人士曾提出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自律信条。范长江于1949年7月在(首届)华东新闻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新闻工作者的四个信条”,就是这种信条的典型实例。其内容涵盖的要点是:“消息绝对真实”,“思想要正确”,“群众观点的确立”,“建立自我批评”[25]。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四条道德信条并未成为全国新闻界普遍推行的新闻职业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一场又一场政治思想教育运动。经过这些运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起坚持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密切联系群众等理念。国家尽管高度重视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但对新闻传媒社会职能的认知一度主要突出其宣传功能,对新闻业自身的职业特性重视程度也有不足。加上在实行计划经济时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调节也较简单,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媒伦理应用实践全面推开的社会条件并未成熟。在中国,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闻业以伦理道德进行自律的概念,并且形成传媒自律的机制、实施全国新闻界一致认同的新闻道德规范,发生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远比此前复杂,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以其广泛的社会性必然牵涉到渐趋复杂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促使新闻传播学术界、新闻业界与党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均开始高度关注新闻传媒以伦理道德进行自律的问题,从而推动了传播伦理应用实践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传媒伦理应用实践的展开,同新闻业界职业团体建设的发展也分不开。1954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成立。1957年3月,联谊会召开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会上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作为中国新闻界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中国记协充当党和政府同新闻界密切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协会被迫中止活动。1980年,该协会重新恢复活动,为中国传媒道德自律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