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成为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指南。集体主义的原则得到突出强调,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得到突出宣传。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伦理学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甚至几度因种种原因而消失了这一领域的声音”[53]。尽管对一些问题,比如伦理道德的阶级性问题、道德的继承性问题等,曾经展开过讨论,但是在当时复杂而情绪化的思想氛围中,这些讨论受到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化的影响,未能在基础的学理性的讨论上很好地深入下去。对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共性)问题少有涉及。而在“文革”十年中,在“极左”思维的影响下,中外大量优秀文化成果被弃之为“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挠,中国伦理学的学科建设更是一度无从谈起。
严格的现代意义上中国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得以恢复。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各个领域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学术领域也不例外。在包括伦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界认真梳理中外理论界的重要成果,并且联系中国实际展开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伦理学研究开始真正成为专业化的研究,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开启了伦理学成为分门别类的学科之一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有数百部伦理学专著、译著和教材出版,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伦理学导论》(程炼)、《伦理学原理》(王海明)、《美德伦理学》(王海明、孙英)、《中国伦理学史新编》(陈少峰)、《追问正义: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研究》(龚群)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龙静云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宋希仁主编)等。这些著作阐述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和基本原理,是中国伦理学思想体系逐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根据我们2016年在知网上的搜索,伦理学领域文章类的研究成果发表多达11000多篇。中国学术界的大量成果,为伦理学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学术积累。
时代在前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4]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当今中国的重要伦理标准。
中国伦理学思想传统中留下的重视社会秩序、自然规律、德行培养、仁爱、道义、追求世界大同、追求爱国奉献等价值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实践和理论讨论,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传播伦理学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