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围绕道德的本质,中外学者长期以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从同情、同理心的角度看待道德本质的(如叔本华),有从人类理性的角度考察道德的(如康德),有从权力关系的角度对待道德本质的,有从正向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道德本质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告诉我们,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学者罗国杰等指出,道德“是社会范畴”,“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5]。根据伦理学中有关道德特征的基本知识来概括,作为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为维系自身生存与发展创造出来的规范体系,道德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道德还具有历史性、价值导向性、全人类性(共性)、文化特殊性和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等基本特征。关于历史性,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形成相应于各自时代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道德历史类型。关于价值导向性,道德作为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的调控,其实施方式不同于人类社会另一种规范体系——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调控约束。道德被称为软性的规范或“非权力性规范”,其实施依靠的是社会价值导向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法律的实施则依靠国家司法制度的强制力。价值导向性是道德这一规范体系区别于法律体系的特征。关于道德的全人类性(共性)和文化特殊性,如第一章所述,道德原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作为特殊的、会思想的生物类群(物种),在价值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扶助弱者等作为伦理道德原则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及不同历史阶段都受到崇尚和倡导。这正体现出道德的全人类性(共性)。道德还具有文化特殊性。例如,突出个体权利的理性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的基础。而中国等东方文明的国家,强调个体服从群体利益构成其道德传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明在道德论上不断相互借鉴。例如,在崇尚个人权利中也许走得最远的美国,近年来对社区的价值、社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关注。中国在继续倡导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自进入阶级社会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具有服务于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提供合法性辩护的特征。
作为一种规范体系,道德具有一系列社会功能。其一,道德通过行为调控和关系调节维系社会作为共同体的稳定与秩序。其二,权利与义务平衡的道德原则为社会治理提供公理依据,并且与法律系统一起设定社会治理的合适度。其三,道德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指南,防止个体在利益面前迷失自己。其四,道德以其价值导向起到在社会上惩恶扬善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