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对西方传播伦理思想发展的促进

三、技术发展对西方传播伦理思想发展的促进

自20世纪后期起,传播伦理思想和概念的发展,突出显示出与传媒业在信息传播技术更新基础上的转型紧密相连的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业在全球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传媒之间竞争加剧,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日益激烈,媒体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逐渐增多,促使社会各方更多地关注媒体伦理、传媒业自律。

学界持续关注传播过程中是否出现有违传播伦理的情况,加深了对传播伦理的理论探讨,出版了一批有关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爱德华·杰拉尔德(J.Edward Gerald)1963年的《传媒业的社会责任》(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s),从媒体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角度评判媒体,在一项对美国媒体工作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威廉·海因(William C.Heine)1975年的《新闻伦理:新闻媒体职业行为个案》(Journalism Ethics:A Case Book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for News Media),收集了主要来自英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报业评议会的12项个案研究,覆盖广告传播道德、侵犯隐私、秘密文献、煽情的照片、丑闻报道等新闻伦理相关话题;拉尔夫·巴尼(Ralph D.Barney)和约翰·梅里尔(John C.Merrill)1976年编著的《伦理和传媒业:大众传媒道德选读》(Ethics and the Press:Readings in Mass Media Morality),结集了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道德考量的文章和演讲,一方面探讨哲学和理论问题,另一方面陈述新闻业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道德困境;约翰·赫尔顿(John L.Hulteng)1976年的《讯息发出者的动机:大众传媒的伦理问题》(The Messenger's Motives:Ethical Problems of the Mass Media),审视了评判美国传媒工作的标准——当代媒体准则和公认的惯例,考察了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从业人员在新闻写作、编辑和生产中的道德问题;罗伯特·阿利(Robert S.Alley)1977年的《电视:雇佣的伦理?》(Television:Ethics for Hire?),基于对一系列著名电视制片人的访谈,针对电视暴力、黄色新闻、实利主义等问题,洞察电视业界领军人物在电视制作中的目的和伦理。

媒体机构也纷纷基于伦理原则订立行为规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伦理原则订立行为规范的美国媒体机构大幅增多。有关资料显示,1983年,美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报社制定了成文的伦理规约[22]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传播思想的发展,还受到人文社科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推动。以下将集中探讨20世纪后期与政治及公共治理相关的研究和理论的发展,对传播伦理研究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