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公共生活

二、数字化时代的公共生活

从前文可以看出,公共生活是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是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公开的共同生活。在现代社会,开放(公开)、交往互动、参与共建、广泛多样是公共生活的关键性特征。发生在公共空间的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无疑是公开的,是与私密无缘的。交往互动,是社会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前提,是人们在共同体中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途径。参与共建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相较于古代的标志性特征,是社会秩序构建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潮流的反映。发生在公共空间的人们的社会活动,不论从场所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涉入领域的角度来说,都具有广泛多样性。以发生在公园中的社会活动为例,就有广场舞、体操、儿童角的各种活动、花展等,当然更少不了聊天交谈。

当今数字化时代,公共生活中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已成常态。早在代表性的数字化技术之一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迅速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创始人兼总监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就在他的著作《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作出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化的“比特”(bits)、越来越少地使用实体的东西(objects)或者说原子(atoms)的断言,并且认为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部分。20多年后的今天,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渗透日益成为现实。手握联网的智能手机与亲友联系交流、进行表达、购物、网游、享受网上娱乐等已成为众多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虚拟的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球公众参与的且最富有弹性的公共空间。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达39亿,超过全球总人口数的一半。在中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在网上公共空间发生的交往活动,可以是实时(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时(非同步)的交往互动;可以是一定规模的群体内的,也可以是广泛面向网民的交往互动;可以仅是信息传播类的交往互动,也可以是由信息传播相伴随的其他活动,如电商交易、公共事务网上办理等。

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对当今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先从公共生活的公开性谈起。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网上公共空间,其规模可以伸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这显然是以往实体的公共空间(公共场所),如公园、西方的咖啡馆、中国的茶馆等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使当今公共生活的公开性得到极大的拓展。

从交往互动而言,随着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正如尼葛洛庞帝当年预言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比特”进行交往互动。人们每天的交往互动行为,正大量被“搬上网”。在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接入的网络平台上交往互动,已成为当下众多社会成员公共生活的新景观,它与实体的公共空间的公共生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数字化时代公共生活特有的形态。近年来,伴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组成了网民内容生产、发布分享和交流的平台。21世纪以来的一些热点事件,比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涉及对官员不良行为的谴责和反腐的2012年“‘表叔’事件”、与房屋拆迁这一民生问题有关的2007年“重庆钉子户事件”、与公益事业相关的2013年由热心公益人士发起的新浪微博“光盘行动”、涉及谴责严重违背师德的恶劣行为的2019年自媒体文章披露某高校教师猥亵女生事件等,都见证了社交平台上网民传播活动在热点事件舆论形塑中的作用。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中,主要的调研发现之一是:社交应用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途径[30]。在较为典型的综合性社交平台中,以微博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信息内容即时分享和交流的公开平台为例,其用户遍布各行各业,从而可以使网民围绕其关注的问题公开讨论、交流互动。因而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内容中,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的讨论与意见表达或多或少构成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讨论交流和互动往往会对社会共识建构、舆情形成过程产生影响。热点问题的相关信息一旦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些不乏引起刷屏的现象,网上信息分享和交流的高频度与密度,同网下交往互动的相互影响,是数字化技术介入影响公共生活的交往互动特征的“脚注”。

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还进一步促进了公共生活的广泛多样性。涉及不同领域的相对细分的社交网络平台的开发和运用,为网民提供了在特定领域交往互动,拓展其社交关系的新渠道。例如,为专业人士提供相互联系、分享职业生涯新机会的信息的“领英”(Linkedln),以及汇聚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消费品、汽车制造和医疗化工等行业大量招聘信息的“脉脉”之类的职场社交网络平台;开设“学习之窗”、“科技天地”、“晚晴园地”、“文化生活”等七大板块的“银发网”(www.yf.net.cn),以及设有“讲述”、“话题”、“微博”、“活动”、“旅游”等九大板块的“老小孩网”(www.oldkids.cn)之类的老年人社交网络平台……这种相对细分的社交网络平台的推出,推动了具有相同兴趣的网民群体聚集在一起交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