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伦理思想的萌发和道家、儒家的伦理思想
史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国在夏商时代形成宗法制,与之相应的礼仪制度也开始兴起。随后,周朝继承与发展了夏商时代萌生的宗法制和礼仪制度,礼法制渐趋完备,形成了一些道德和制度观念。在礼法制形成的过程中,中国逐渐出现诸如要求王者“敬德保民”这类带有伦理性质的理念,以及“孝”、“悌”、“敬”等维护等级制度的道德范畴。至周朝时,对道德的重视开始被置于“明德于天下”的“修齐治平”立国平天下的高度,试图“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45]。这种制度设计是在当时等级制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其局限性显而易见——普通人或者说“庶民”根本没有机会参与治国平天下,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重视伦理道德的写照。
中国早期的哲学中就有围绕人性的善恶、道德的起源、原则和评价等道德哲学基本问题的伦理思想。围绕这些问题,古代道家、儒家、法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还曾展开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无”生于“道”,“道”就是“无”,强调“返璞归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所言体现出不害(不加害于天下)不争(不与世人相争)的观念。对于“善”,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反映的伦理道德思想还包括对“仁”、“信”(“言善信”)、“容”(包容)、“公”(公义)、“见素抱朴”(现本真、守纯朴)等的推崇。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体现出对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视。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与推崇自然规律(“道”)紧密相关,但“无为”二字带有消极意味。
由孔子奠基、后经孟子等发展的儒家伦理思想,突出强调“仁”、“义”、“礼”、“智”、“信”。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提出了一套德性伦理的观念和仁政治国的政治哲学理念。“中庸”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孔子将其看作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可以看出,他在这番话中推崇中庸为美德的极致,因这种美德在人们身上缺少已久而叹息。在孔子看来,行事的准则是不走极端,取不偏不倚的常道,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他与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强调“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仁”和“礼”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强调“仁”,将之视为重要的政治伦理和品德修养的极高境界。他高度重视道德品性的培养,认为培养美德需要自我克制(“克己”)并使言行符合他称之为“礼”的社会规范。当时语境下的“礼”,就是礼法制的一套社会规范。在孔子看来,周朝的那套“礼”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很重要,对个人来说也是美德的反映。《论语》中记载的他和弟子颜渊的一番对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在孔子看来,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论语》中谈到“仁”的语篇还有许多。例如,“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又如,“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他解释说,“五者”指“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后面这一番话显然是将谦恭端庄、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视为施仁政者需要具备的美德。
孔子把“仁”看作人生的最高原则,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还提出“义”,作为道德评价的准则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脍炙人口的名言。在评价子产时,孔子说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把子产说成在使用民力中符合道义的人。当有学生问到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崇德”)时,孔子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篇》)他认为,以忠信为主,追求道义(正义),便是提高道德修养。当有学生问及士人(知识分子)怎样才算通达时,孔子给出的结论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谈到统治者(上层人物)如何处事以获得老百姓的敬重、心悦诚服、真情拥戴。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篇》)孔子对于“智”也很重视,不止一次说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论语·子罕篇》)把“仁”、“智”和“勇”视为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关于怎样算“智”,《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孔子倡导“忠恕之道”,倡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篇》)在与学生子贡的问答中,把“恕”说成可以终身奉行的“一言”(一个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后经战国时期孟子、汉代董仲舒等儒学大家进一步阐述,《论语》中记述的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曾经提到的“仁”、“义”、“礼”、“智”、“信”后来作为五种道德品行(“五常”)在知识界和社会上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学说具有浓重的等级观念。孔子曾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对下层的轻视可见一斑。在人伦关系方面,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孟子发展了儒家的人伦关系观点,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董仲舒则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思想,概括出封建人伦关系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规范。由于自汉武帝起开始推行封建统治阶级“独尊儒术”的政纲,受此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伦理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经后世思想家的推进,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奉“三纲五常”为圭臬的价值观,反映儒家伦理的封建道德规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宋明理学将“三纲五常”奉为“天理”。“三纲”将封建等级思想化为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君王、父亲、丈夫意志的道德教条,从而成为压迫为臣、为子、为妻者的纲常,给为君、为父、为夫者随心所欲提供依据的礼教。正因为如此,进入20世纪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曾受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猛烈抨击。鲁迅的作品曾借“狂人”之口,揭示封建礼教压迫摧残人性的“吃人”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