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处于伦理学和传播学结合部的传播伦理学,其兴起除了来自伦理学的学术基石外,还有来自传播学科,尤其是来自关于媒体传播应然性的规范性传媒理论的学术基石。传播伦理研究与人类社会传媒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发端于媒体职业传播领域的道德理念及相关议题的研究。自传播伦理研究在传媒领域先兴起以来,伴随着社会传播领域的实践的发展,包括传媒转型,传播伦理研究逐渐拓展和深入,传播伦理思想不断演进。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公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成为自主进行公开传播的传播主体,社会传播业的新发展及与此相连的一些新的传播伦理现象和问题,正日益成为传播伦理研究的新热点,传播伦理学的演进正进入新的阶段,同时关注媒体传播伦理和公民自主传播伦理。中外传播伦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均显示出这一趋势。这符合人类认识通过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传播伦理学为规范当今时代的传播业、破解当下传播领域的道德难题提供有效道德指南的现实需要。我们认为,传播伦理的应有之义本就远比传媒伦理宽泛得多。当下,大众自传播现象日益凸显,将公众与新闻工作者共同作为道德主体纳入研究范畴,已成为传播伦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2]季为民:《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相关概念的溯源与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
[3]参见http://www.britannica.com/topic/ethics-philosophy,retrieved January 14,2021。
[4]胡承槐:《也论道德的本质和功能》,《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5]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6]参见李鹏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伦理的研究及其反思》,《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7]陈汝东:《传播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8][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9]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10]Christians,Clifford G.,“Review Essay:Current Trends in Media Ethic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5,10(4),pp.545-558.
[11]郭镇之:《公民参与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中国的问题》,《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6期。
[12]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13]参见Pulitzer,Joseph,“The College of Journalism”,North American Review,1904,178(570),pp.641-680。
[14]KBL781,“Code of Ethics of Canons of Journalism(1923)”(October 24,2011),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ttp://ethics.iit.edu/ecodes/node/4457,retrived November 27,2020.
[15]Donsbach,Wolfang,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Vol.4,Malden,Massachusetts:Wiley-Blackwell,2008,p.1567.
[16]Siebert,Fred S.,et al.,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The Authoritarian,Libertarian,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3,pp.100-101.
[17]Siebert,Fred S.,et al.,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The Authoritarian,Libertarian,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3,p.94.
[18]Ibid.,p.101.
[19]Siebert,Fred S.,et al.,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The Authoritarian,Libertarian,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Illino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3,pp.87-92.
[20]Ibid.,pp.87-93.
[21]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22][美]卡尔·霍斯曼:《良心危机:新闻伦理学的多元观点》,胡幼伟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06页。
[23]陈炳辉、韩斯疆:《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复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4页。
[25]同上书,第35页。
[26]同上书,第31页。
[27]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28]Mill,John Stuart,Essays On Politics a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1963,p.186;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29]Cole,G.D.H.,Guild Socialism Restated,London:Leonard Parsons,1920,p.12;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30]Cole,G.D.H.,Self-governance in Industry,London:G Bell & Sons,1919,p.157;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31]Pateman,Carole,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
[32]Pateman,Carole,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
[33]陈炳辉、韩斯疆:《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复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4]陈炳辉、韩斯疆:《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复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5]Habermas,Jürgen,“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Communication Theory,2006,16(4),pp.411-426.
[36]Habermas,J.,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Cambridge,MA:MIT Press,1993,p.x.
[37]Ibid.,p.66.
[38]蓝鸿文主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9]转引自徐新平:《新闻伦理学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5页。
[40]转引自徐新平:《新闻伦理学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5页。
[41]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42]转引自徐新平:《论马星野新闻伦理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3]转引自徐新平:《论马星野新闻伦理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4]转引自徐新平:《论马星野新闻伦理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5]郑保卫、樊亚平、舒纾:《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新闻界》2008年第2期。
[46]张咏华、贾楠:《传播伦理概念研究的中西方视野与数字化背景》,《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47][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8]Carlson,Matt,“The Robotic Reporter:Automated Journalis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Labor,Compositional Forms,and Journalistic Authority”,Digital Journalism,2015,3(3),pp.416-431.
[49]Carlson,Matt,“The Robotic Reporter:Automated Journalis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Labor,Compositional Forms,and Journalistic Authority”,Digital Journalism,2015,3(3),pp.416-431.
[50]Dorr,Konstantin N.,Hollnbuchner,Katharina,“Ethical Challenges of Algorithmic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2017,5(4),pp.404-419.
[51]黄健同:《对中国历史上新闻伦理思想的一些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2]李丽萍:《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采写编》1998年第2期。
[53]陈昌凤:《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伦理:从专业伦理向公民道德拓展》,《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10期。
[54]陈汝东:《论国家传播伦理秩序发展的新向度》,《学术前沿》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