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概念的内涵
所谓漆画,通常指在中国当代美术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材料,以金、银、铅、锡、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为辅助材料进行创作。“漆画”二字记载于明代《髹饰录》:“漆画,即古昔之文饰,而多纯色画也,又有施丹青而如画家所谓没骨者,古饰所一变也。”[2]然而这一早已见诸文献的术语,与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新兴画种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指的是一种装饰手法,我们可称之为传统漆画(或传统漆艺),以示区别。
然而,有两种因素影响漆画概念的厘清:一是漆画与传统漆画(传统漆艺)所应用的主要技法没有太大的差别;二是有些从业者混淆了二者,以此来加强漆画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提升其“含金量”。由于对于漆画概念(内涵与边界)认识的模糊会影响漆画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漆画的本质、表相等方面对漆画的内涵作一个梳理。
漆画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一个画种,漆画的诞生,或者说是其内涵的展开,包括材料使用和形式语言应用等视觉要素的发展,显然是受到了西方绘画体系的刺激而开启,但漆画的本质主要还是对中国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漆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代的髹漆技艺。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期的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桑木漆弓(现藏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发现,使用由漆树汁液制成的天然漆涂在器物(主要是木制品)表面可以增加物品的强度和延长使用寿命。因此,讨论漆画,不可避免地要与“漆艺”或是“漆器”发生联系,这不仅是因为漆画与漆器使用了相同的材料,还因为传统漆艺中带有图像的部分是作为漆器保护层的装饰内容而出现的,是增值性的内容。比如,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漆色残片,它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传统漆画遗存,虽然仅有残片一块,但其上生动的人物与四周环绕的形象足以支撑起整个画面空间。正如乔十光所言:“我国的漆画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3]中国传统漆画起源于漆艺,这是普遍接受的观点。[4]因此,笔者在10年前就提出:“漆画是植根于传统漆艺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新兴画种。”[5]不难看出,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都肯定了漆画与传统漆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对漆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梳理工作使得那些将域外来源作为中国漆画源头的说法失去了市场。
当然,漆画与传统漆艺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有学者认为:“古代漆画作为漆器装饰而存在,是附属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现代漆画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是独立的、纯粹的精神表现,属于纯艺术范畴。前者以民族的、地域的共性见长,后者以画家个性表现取胜。”[6]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此,将我国当代美术学科体系中发展起来的“漆画”画种,与中国古代历史遗留下的“漆画”进行对比,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