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十光少数民族漆画作品语言分析

(一)乔十光少数民族漆画作品语言分析

作为漆画界的元老级画家,20世纪80年代乔十光先生创作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系列作品,如“西双版纳系列”“青藏高原系列”“苗家儿女系列”等。这些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还体现了漆画工艺性与绘画性的高度统一、传统文化品格与现代艺术精神的完美交融。其中,《泼水节》和《梳妆的傣女》两幅作品是乔十光装饰性民族题材人物漆画风格形成的标志。

在“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乔十光先生《泼水节》受到美术界的瞩目,这幅代表作表现的是傣族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画面中,作者将多个人物与景象统一组织于同一平面中,具有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意味。采取了几名傣女的背影作前景、龙舟竞赛场面作为中景,将沸腾的人群场面作背景。人物皆以侧面为主,并用剪影式的手法,简练概括出几位傣女的肢体动作和特征,造型简洁生动。画中人物的上衣用蛋壳进行镶嵌,衣纹流转自然。人物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排开,傣女和遮阳伞排列高低错落有致,极具装饰的特点,赋予了整个画面如同诗歌般的节奏美感。色彩构成方面以暖色为基调,黄、白、红、绿色块有序地安排在画面中。人物色彩以固有色平面填充为主,花纹采用适形纹样填充,河流使用单一色髹涂。

图1 乔十光《梳妆的傣女》1978年

作品《梳妆的傣女》(图1)中,傣族姑娘的造型形成的方形与正方形的画面边缘相呼应。作者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拉长了傣女的颈部和秀发。画中女子一手向上托着长发,另一只手拿着梳子,向下缓缓地梳理着头发,右腿弯曲向后,形成一个优美的动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埃及“正面律”的借鉴和运用。技法上主要采取了蛋壳镶嵌、堆漆等基本技法。色调以绿、白、黑为主,以橙红色作为点缀。整幅画面突出了线条与色块相辅相成的节奏美感。

乔十光先生《青藏高原》以横构图呈现。画面前景是一名提着奶桶的藏族女性,中景是黑牦牛群,并以远处飘着白云的蓝天为背景。在黑色牦牛群的衬托下,红衣藏女更加引人注目,排列成高低错落的牦牛群给人一种画面延伸的视觉效果,牛头的白色部分以蛋壳镶嵌,形成亮点。整幅画面意境深沉、静穆,表现出青藏高原独有的神秘意象。乔十光先生在谈到《青藏高原》这幅漆画的创作体会时曾说:“看到黑色的牦牛,就想到了黑漆;看到牦牛身上的白花,就想到了蛋壳;看到白云,就想到了银,脑中时时幻化出漆画的影子 。”[2]

总而言之,乔十光先生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将诗的韵味、音乐的节奏和视觉形象混合,倾注于画面之中。他的少数民族题材漆画人物展现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审美结合,他的作品形式感强烈,富有漆趣,具有诗的韵律与意蕴,是工艺性与绘画性的完美结合。乔十光先生的作品在少数民族题材人物漆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同题材的创作具有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