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漆画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吸收与借鉴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种艺术样式要得到长久的发展活力,需要对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汲取。近年来,漆画作为一种新生的民族画种发展迅速,在形式语言上兼容并蓄,吸取了诸如中国画、版画、民间年画、剪纸,甚至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时至今日, 当代漆画总体面貌比较丰富,有着多种风格语言的表达:以东方线造型为基本语言的平面性表达、以西方空间造型为基本语言的立体性表达、以特定观念为主导的意象风格表达等。纵观漆画近30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漆画这种民族绘画艺术形式对其他艺术语言和形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对其他形式语言、材料技法的延伸性探索也已经积累了一定可供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苏国伟《漾舟晴川里》100cm×70cm
苏国伟《江村晚眺》80cm×80cm
客观地说,漆画从传统漆工艺独立出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画种,距今不过区区几十年的时间,也因此,漆画在表现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审美风尚,以及纷纭复杂的题材类型时,很难在传统漆工艺中找到既有的参考样式。在这一点上,漆画与国画、油画等“大画种”相比,总是有一种先天不足、力不从心之感,所以漆画在创作中为何要借鉴其他传统画种的风格样式就容易理解了。应该说,当代漆画的风格样式、语言探索、理论阐述还处于阶段性探索的进程中。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来说,新生画种在一定阶段,借鉴甚至挪用现有的艺术样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一个新生画种走向成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应该客观看待当代漆画对其他艺术类型和形式的借鉴问题,肯定它积极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 也应该看到这种借鉴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表面效果的模仿上,即用大漆的材料去画中国画或者油画等。纵观近年来在全国美展和漆画单项学术展上,展览中出现了一些“国画——漆画”“油画——漆画”“版画——漆画”等内涵和语言含混的作品,这些反映了当代漆画创作在思维层面的不成熟和功利主义。其实,这种置换本体语言,以获得表面效果和效应,在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的油画、中国画作品中早有显现,它出现的原因和理由可能是复杂的,也许会取得一时之效,但从长远来看,观众很快就会对这种错位的语言形式产生审美疲劳。故此,当代漆画创作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与转化一定要立足于漆画本体语言和审美的前提下进行吸收和借鉴,不能只有“转”没有“化”。正如吴冠中在20世纪80年代谈到中国画现代化与油画民族化问题所提出的“风筝不断线”,这一思想也可以用来解读漆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语言嬗变,并作为漆画发展的理论经验。笔者认为,当代漆画无论如何借鉴其他艺术形式、风格,一定要凸显漆画本体语言特有的魅力,它的审美品格要能经得起民族文化内核和民艺学双重维度上的评估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