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越漆性中演绎大漆之美

3.在超越漆性中演绎大漆之美

漆画作为视觉艺术,它与材料的性质、特点有密切关联。漆材的巧妙运用与含蓄的语境形成视觉图像,气韵生动,耐人寻味。但“漆性”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被那些平实单调却一直支撑画面的视觉图像所覆盖,而理应去追寻那些更为纯粹与独立的漆画图式。

《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利,材有质,工有巧,然后以为良”。[1]这说明,质材、品位和工艺缺一不可。在质材的选用上,人终究是第一位,谁在用,怎么用。漆只有黑、白、红、金基本色调,它的生命是人赋予的,漆从根本上讲只是漆画的材质载体,它到底还是一种物质媒介形态,不是精神状态。漆品的高雅或低俗是以漆者个人艺术修养的高下。

漆作为特殊的材质,从器物纹饰再到绘画,其形制和表现方式无论如何变化,都能清楚地界定着它与其他材质的区别。漆画注重形式艺术表达的同时,在创作上更强调艺术家所要传导的艺术观念。漆作为创作的基本元素,承载艺术理念并显现着一种特有的美感。因而,有志于艺术创作的漆艺家,在追求艺术感觉的前提下,适时把握“漆性”,在大漆的语境下,不断探索它的艺术可能性以及可资发挥的艺术空间,运用传统的技法实现表达效果,充分发挥其他画种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漆画作为材料特征最为明显的画种,其创作实质上就是材料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借用和发挥的过程。在创作过程,相对漆画艺术而言,漆材料相对被动,它没有什么明确的含义,似乎还缺乏特别感召力,但漆艺家所有的艺术预期都蕴藏在里面。漆画创作需要漆艺家发挥自己艺术修养与心智,运用多种手法去表现、烘托、捕捉心底朦胧的欲望,将自身感受通过漆这一材料载体转化为全新的视觉式样,最终突破自身原先的艺术预期,收到意外之至的艺术效果与氛围。

当然,漆画虽然依赖漆,但它绝不是漆这一材料的简单堆砌。传统漆艺理论巨著《髹饰录》中对于漆材料的制作和运用已有较翔实的论述,这些论述使漆画远离其他绘画形式,并在当下逐步向多材料、多手法、多表现综合性状态的漆画创作指明方向,真正让漆画凸显出材料本体独有的质感、量感,使漆画独有的材料语言不但不被削弱,而是愈发增强,进而拓展漆画艺术对漆材质表现语言的深度与广度,最终在超越“漆性”中演绎大漆之美。

综上所述,“漆”是漆画语言的物质基础,漆画始终离不开“漆”这一绘画媒材,漆画语言特征始终无法与“漆性”分离。“漆性”需要漆艺家用耐心、毅力和艺术才情去领会、驾驭。舍此之外,就是拥有最精湛的漆工艺、最正宗的漆材料,也不能轻易创作出富有创意而又美轮美奂的作品。要真正达到材美工巧,只有了解“漆性”,熟谙“漆性”,才有望表现出纯粹的漆艺术语言,使有“漆性”的漆画,不再“混血”,或成为剪接拷贝其他画种的“杂种”。材美工巧作为漆画创作的理想境界之一,突出“材美”,就突出“漆性”;突出“工巧”,就要提高相应的表现技法,尤其要突出绘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