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复兴从产业化开始
具有8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漆艺包含了漆器、漆画、漆塑等多种形式,极具创意。但生活化、产业化缺位,使漆艺本身发展的可能性难以转化为推动漆工艺传承与漆文化重续的生产力。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在全球兴起,传统漆艺开始谋求产业化发展,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力助推中国漆艺复兴。所以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当下,漆艺产业化无疑是实现中国漆艺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2019年“第二届白坭西江文创节”的中国漆艺作品展上,漆艺首饰、文房四宝、陶胎、器皿、家具等日常用品不一而足。苏星表示,中国漆艺拥有250多种技法,涵盖面很广,漆可以与除铁之外的所有材料共用,是最容易生活化的工艺之一。基本上日常能想到的,都能用上漆艺。然而,与其自身包容度高、应用性广、延展性强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漆艺却鲜为人知,大多是大雅之堂上的阳春白雪,甚少雅俗共赏的“下里巴人”,把漆艺引入白坭,能否缓解这样的境况?
实际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白坭有着不可多得的资源。广东漆器久负盛名,早在明晚时期,广东就形成了潮州的金漆木雕、阳江的金漆画、广佛的髹漆家具等三个漆艺中心。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声名鹊起,特别是以描金漆艺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享誉海内外。在应用发展方面,家具制造业是佛山的重要产业之一,佛山是全国有名的家具之都,坐拥一个全国家具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产品遍销全球。这将为漆艺提供一个现成、巨大、可开发性高的应用推广市场。
苏星《美酒当歌系列之十八》60cm×40cm
就白坭内部环境而言,祠堂文化、龙舟文化、乡贤文化等本土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生动、自觉的传承发展,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形成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和良好氛围。也正因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盛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保留了相当规模的多元、集中、完整的岭南文化。这些具有代表性、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正是漆艺应用拓展的丰富素材。
古与今、外部与内部的有利要素汇集与集合,为漆艺的产业化、生活化传承和白坭产业发展营造了全新的想象空间,也为打造漆艺产业基地、创意孵化基地,实现漆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目前,广东漆艺家们正在努力开发由中国漆艺和漆画艺术融合而成的“新漆艺产业”,正尝试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创新这个产业。在题材选择方面,摆脱古代漆艺、阳江皮胎漆器等刻板单一的亭台楼阁、古装仕女、繁花似锦等千年束缚,增加表现美好生活、讴歌新时代的内容,灵活运用抽象的表达、具象的描绘、意象的表现等手法;在工艺传承方面,改良漆艺原有基因,通过对漆工艺材料的理解运用,筛选出最能表达艺术思想的材质,并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美、工艺美、材质美,增强艺术效果。在实用性方面,开发以实用为主的生活器具,包括漆家具、漆餐具、漆茶具、漆文具等一切能与漆相结合的生活用品,通过富有时代感的设计使漆艺回归、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真正发挥漆艺的美。
与此同时,漆画、漆雕塑、漆摆件等以观赏为主的艺术品,从艺术角度提升社会认知,使漆艺重放异彩,更好地被当代人认识、使用。
漆艺产业化,需要以漆艺术的充分发展、漆艺术品的集群化生产、漆艺术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为重要内容,在传承中鼓励发现与超越,鼓励多样化的艺术观念与创新可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漆家具、漆陶瓷、漆首饰、漆皮具、漆日用品,最大限度丰富漆世界、漆文化,实现漆艺术的新传承、开拓漆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此外,白坭还将与广东16所美术院校及全国各高等院校合作,形成紧密的校企联动发展机制,借助教育力量推动漆艺传承,实现漆艺、教育、文创、旅游等产业同步发展。
漆艺落户文创古镇,通过项目化、市场化的形式,可以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反过来,传统文化也为文创项目、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撑。当漆艺在白坭形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吸引、集聚更多漆艺大师、文创人才、策划营销人才等具备专业技术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反哺产业,成为漆艺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实现漆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