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的方与圆

漆画的方与圆

朱 |ZHU FANG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方是刚,圆是柔。

方是原则,

圆是机变。

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之本,

圆是处世之道。

对于漆画这个年轻的画种来说,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方”,基于材料,技法等手段在未来的发展是“圆”。

大漆本来就是一种很古老涂料,大漆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媒材,不讲几千年的传承,就上一代的漆艺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当代漆艺家极其珍贵的技艺,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继承的。

近些年,大漆与化学漆之争,工艺性与艺术性之争,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学习其他画种、研究漆画新技法,以丰富漆画的本体语言,解决漆画的现代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没必要去争论,抛开材料不谈有些问题现已有了定论,如以大漆为主、兼容其他,工艺性与艺术性。学习其他画种是个嫁接过程,也是为了发展漆画本体语言。

大部分的漆画作者都是院校培养的,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培养模式的影响,自觉不自觉,甚至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那是个惯性,而漆画和其他画种一样,更主要的是思想性、文化性、创新性以及与之匹配的艺术性。所以漆画的根本需要“方”的,而漆画未来的发展需要“圆”的。

漆画是作为单独的画种是年轻的,漆画的发展现状远远未达到它所能达到的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漆画的未来是年轻人的,漆画未来的发展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漆画大发展局面必须有一批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漆特性的漆画作品做铺垫,必须有一支支不断发展壮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

朱昉《碧玉蓝天》80cm×80cm

一批批漆画作者、一批批的作品,一个个的学术会议和展览,就靠东南西北的漆画创作骨干努力拼搏打造,不同的思路创造不同的作品风格,不同的培养方式造就出不同的人才梯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会使更多的人对漆画的发展投入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多元的开放的人才培养,更利于产生高数量的漆画人才与高质量的漆画作品。

漆画创作队伍的数与质就是漆画作者的数量关系是辩证的。从数到质的问题就如同金字塔的结构——塔基越宽厚,塔尖就越高。漆画作者的数量就是塔基,质量就是塔尖。从目前漆画创作队伍的人数来看,尽管队伍逐步扩大了,作品的质量也在逐步上升,但要取得更大的发展,漆画创作队伍必须有更广泛的人才基础,必须有更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

所以有多重的人才培养机制:院校教学、高级研修班教学以及工作室、各种形式培训班、师徒传帮带方式等。

院校教学是目前较普遍的漆画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之一。目前,全国漆画创作的主力队伍就集中分布在艺术院校。院校的漆画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从工具材料开始,逐步接触技法与技能训练,进而开始独立的漆画创作以至最后的毕业创作。学院的漆画人才培养平台具有长期性、长效性的特点。目前这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

但是漆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了解的人数不多,目标群体不稳定,市场机制不完善,作品价格没有达到作品所蕴含的价值等等。

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学院风格浓厚,但应用美术薄弱,应用于市场、社会的完善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出现。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将漆艺作为专门的学科去推广和研究,而没有考虑到漆画完全可以往实用性上面去转变,很多师生在思想上和观念也都没有转变过来。还有造成大家忽视就是就业问题,现代社会对漆艺行业的专门人才需求量小,必然造成了人才在毕业之后的转行,如何留住人才继续从事漆艺行业的创作成为发展漆艺的一个问题。

艺术品如果不能对接市场去体现价值,让创作者有更好的生活,没有由内而外的创作激情,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变得平庸。

目前国内不乏专业鉴赏、收藏漆画的藏家,但以专业性、高标准、成体系进行收藏的传播者却甚少,莲福美术馆馆长叶水省算是其一。感谢叶水省馆长对中国漆画事业作出的贡献!所以,漆画之路还任重道远,也需要一代代的漆画人去努力。

朱昉《硕·玉麦金塔》120cm×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