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题材在漆画创作中的现状
中国作为漆艺的千年古国,为漆画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明代黄成《髹饰录》中就已详细记录了古代漆画的种种工艺和技法,这些技法与理论知识为现代漆画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纵观漆画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漆画创作;1960年前后,出现一系列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大众的眼光及审美去描绘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及自然风光,从而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着生机与诗意的民族风情画;到“文革”时期,美术创作标准大多数都是“红、光、亮”和“高、大、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漆画创作慢慢展现出这一题材的独特之处;20世纪80年代,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们逐渐开放思想,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以及审美主张,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漆画大量涌现,在人物画创作中占有很大比例,呈现出一派繁荣之势。
1978年8月,在福建美术馆举行了“福建首届漆画艺术展览”,这是漆画第一次以绘画形式单独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120幅漆画作品,其中有不少民族题材的作品;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少数民族题材人物漆画作品获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这对于漆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1984年中国现代漆画终于完成了成为独立画种的进程。
中国漆画界最具影响力的代表画家乔十光先生和其他知名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大量民族题材优秀作品,许多作品已成为漆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比如乔十光先生《泼水节》《青藏高原》;伏新《塔尔寺印象》等,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漆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在漆画界掀起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热潮,这一时期漆画少数民族题材人物创作最为繁荣,个人特色鲜明,艺术语言丰富多彩,艺术家们尝试和探索了各种材料技法。可以说,少数民族人物这一题材的艺术特色如珍珠般璀璨耀眼,在同期的漆画艺术河流中独树一帜,在漆画历史发展进程中更是占有特殊位置。
经过几届全国美展上不断进取的优异表现,2001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漆画艺术委员会。此后,自 2002年起开始举办“全国漆画展”“中国(厦门)漆画展”这两项国家级漆画单项固定展,陆续举办“中国宁波北仑青年漆画大展”“魅力红谷——全国小幅漆画展”“全国漆画屏风作品展”三项国家级漆画特色固定展和各种形式的学术汇报展等。这些丰富的展览交相呼应,形成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为当代漆画各阶层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从近几届国展入选作品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发现现当代漆画创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作品数量上来看,在国展中以漆画形式入选的作品和获奖作品数量逐年增长。其中,入选作品以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为主要创作题材。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三届全 国美展的漆画人物画数量占比较上届增长了12%,这与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全国漆画艺委会对漆画人物画创作的持续提倡息息相关。其次,随着时代发展,在近几届全国重大展览上,漆画创作的表现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均有覆盖了表现城市发展、祖国风光、科技进步、军事力量、百姓生活、民族团结、重大历史等社会各层面的作品,反映了漆画创作对新时代的倾情抒写和热情讴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具象、意象、抽象、表现、装饰、民间等不同表现形式也早已突破种种限制竞相绽放,充分展现了漆画的包容和潜力。最后,漆画的创作队伍逐渐扩大和年轻化。从历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的地区分布情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时代漆画艺术以华东地区省份为先驱,向西部、北部地区推进的态势。漆画的发展需要团体氛围的推动,以福建为首,江西、江苏、广东等华东地区省份因历史、群体、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长期在漆画艺术学科保持着良好的氛围和领先的水平。在初期的美展上,西北部地区漆画作品较为罕见,如今在各地漆画艺委会的带领下,漆画如火如荼的发展浪潮势必会席卷更大的范围,北方部分地区如黑龙江、河南已呈稳步发展之势,西北、西南几省如甘肃、陕西、山西、广西等地呈现突飞猛进之势。[1]
新时代的漆画艺术在数量与题材、内容与形式、队伍与区域以及规格与制作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面貌,在美术界已然处于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这些面貌仍属于一个“发展中画种”的特征,在面对时代课题的人物画创作方面,在突出自身属性的表现形式方面,在以高校为阵地的“史、论、评”学科建设方面,以及在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方面,都需要新时代广大漆画作者们深远持久的辛勤探索。总而言之,新时代的漆画艺术前途广阔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