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的表现形式

一、漆画的表现形式

漆艺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是从传统漆艺宝库中脱胎出的绘画表现形式,发展数十年,这样特殊的背景使漆画中蕴含传统漆工艺与绘画艺术的双重审美取向。漆画经过前期的探索与积累阶段,在1984年作为独立画种出现在全国美展,这一时期的漆画迎来了空前的发展,部分其他画种的艺术家被漆画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纷纷投入漆画这一新领域创作。一方面,将各个画种的语言习惯带入漆画中,丰富了漆画的表现形式,拓展漆画的外延,在漆画发展历程中是一种多元化的探索;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用到创新性、突破性的观念,使漆画界开始讨论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问题,这些议题大多都是“双刃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相互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漆画发展得更快更好,为漆画创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理论支撑。

漆画中漆的主导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画种,是漆画自身的立足点,也是其成为独立画种的独特所在。生漆是漆树的汁液,采割后从乳白色的液态,经过氧化等反应,转变为暖褐色的固态,形成坚硬而温润的漆膜。漆本身的色彩是暖褐色,经过太阳暴晒可改变生漆的透明度,这一特点像是国画中的“墨分五色”,单一的墨色不仅不影响对艺术的表达,更能通过细微的差别突出对艺术家细腻情感思考的表达。天然生漆采割时呈现出乳白色,与空气接触后转为棕红色,深褐色,漆干后一段时间,经过时间的流逝,开出暖褐色。液态的漆极具包容性,某种意义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吻合,汲取各种材料的长处于一体,更好地展现自身本体的性能与特色。液态使之具有包容性,阴干后固态的漆,质地牢固,具有保护性,耐磨性,镶嵌多种材料后打磨所形成的视觉效果随机且有趣味性。漆液黏性大,可作为黏合剂,粘贴金银铜铝箔等,镶嵌蛋壳、螺钿、金银片。

绘画经验与美学理论的支撑对漆画的发展十分重要,现有的绘画艺术提供了一定的造型、色彩、审美的经验,美学理论则从理论上量化了审美,提供了绘画审美的理论依据。漆画艺术一方面要从漆性入手,思考如何让单一的生漆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寻求不同媒介、材料的介入来衬托漆本身,让多元的材料在画面中得到统一。厚重的暖褐色调是漆画的特色,单纯而厚重的色调使画面视觉效果统一,更有代入感,使观看者心情平静,却又因为画面精彩的细节而起伏,犹如乐曲富有轻重缓急,其中蕴含着漆艺的历史底蕴与特色。由于漆的氧化反应,漆的色彩效果常常与创作者预期有着微妙的出入,从实际角度而言转色对画面效果的营造往往利大于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即:色彩呈现的偶然;整体色调的统一性。材料本身会发生许多超乎预期的画面效果,从而逐渐形成具 有自身特色的色彩语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