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哲学思考

四、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哲学思考

宋代陆渊《杂说》中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保罗·克利说:“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事物,而是变不可见为可见。”两种观点都是谈空间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哲学问题。肖禹蓁会意阶段的漆画作品明显对空间意识和精神空间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自然空间是无限的,可观者的视域是有限的,通过色彩的搭配、虚实的过渡、笔触的转换、物我之间的通感来增强精神空间的延展是绘画语言的大美。空间的营造对于画面表达尤为重要,中国画讲究深远法、高远法、平远法或者三者并用。从《天地玄黄系列十一》作品中感受最大的就是空间中“场”,气力十足且自由和洒脱。肖禹蓁运用平远构图方式使景象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心境也在延展平铺中接受自然之气的净化。画面前期“埋伏”的点构成散点空间,光与气律动自如;中期反复髹涂,就会产生杂乱的线条和笔迹,不同色相的蓝反复髹涂在画面中,透明蓝中跳跃着的青草绿与杏黄色,恢宏大气蕴藏着机灵典雅的神秘;后期色彩经过层层地打磨和泼洒,最终营造出一种缥缈、苍茫的空间。《万物无相之六》作品力求展现宇宙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共鸣,漆彩浓稠如簇,运笔劲疾,相斥相融,堆砌错综交织的奔流节奏。分割式构图使画面呈现两个区域,上半部朱红、明蓝刚柔并济,下半部肌理叠加,虚实之中展现动与静互补,亦将大自然相生平衡的生命之气源源输入画面,形态类似长方形的刮刀笔触具有速度力量感,相互借力的涌动呈现破土而出的气势。无相,也是时空的一种构建方式,不仅是对有常形和无常形之间物象的选择,更是超越“形”本身这个视觉空间。肖禹蓁《万物无相》系列作品就是通过空间营造,寻找物象中似“有”似“无”的氛围,削弱物象概念,正所谓“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同时,艺术家个体的精神空间也不断放空回归,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最终呈现的作品愈发直接、坦白、自信、精彩。

肖禹蓁北方风景漆画《天地玄黄》《万物无相》系列作品中,用“有意识的流露,无意识的造就”来诠释再适合不过,画面中的虚空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心节奏和宇宙韵律。在思考时侧重自我内心的关照,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宇宙间的主、客源源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宏观统一的“大风景、大境界”。

肖禹蓁《天地玄黄系列之十一》90cm×130cm

肖禹蓁《万物无象系列之六 》120cm×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