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平型关颂》刻漆画
1962年,山西的《黄河颂》(张怀信、王光宇、黄景涛)、《平型关颂》(姚天沐、李玉滋)两幅漆刻作品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后称为“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这两幅作品均刊登在《美术》杂志1962年第四期,同期《美术》也刊登了时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光的文章《漆刻〈黄河颂〉〈平型关颂〉介绍》。据了解,山西的《黄河颂》《平型关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参加全国美展的漆画作品。
《黄河颂》的作者王光宇的个人画册中提到有文章评价《黄河颂》:“该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展出的一幅漆画作品。它以磅礴的气势,衬托光明锃亮的推光漆板,呈现出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艺术境界,令展览会上的观众和美术界的同行都为之耳目一新,轰动了美术画坛。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幅创新立意的开山之作,它为我国美术领域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画种——漆画。”
1961年,太原青年画家蒋采苹、王光宇分别用雕漆填彩的传统技法,尝试创作了《新愚公移山图》和《古刹钟声》作品,为绘画与漆工艺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后来承担人民大会堂山西厅美术作品创作的青年画家们,认真深入研究了山西的雕漆填彩,创作了《黄河颂》《平型关颂》《我们在太行山上》3幅漆刻作品。
人民大会堂山西厅作品的创作,要求从内容到形式语言都要有山西的特点。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3个边区的大部分地区在山西境内。山西省城的几位青年画家选取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题材,以黄河、平型关、太行山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如何把传统的漆工艺语言和革命内容结合起来,对于青年画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黄河颂》采用雕漆填彩的传统语言较多一些,但也不乏创新。作品中大面积黄河水面的处理,作者开始受着传统雕填技法的束缚,不敢突破“黑天、黑水”的传统表现手法,结果黄河的水纹失于紊乱,层次不够分明,表现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后来大面积凹雕并铺以金色,出现了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平型关颂》是对传统技法创新较多的一幅雕填作品。这件作品采用了刚劲挺拔、粗犷有力的雕刻手法,应用了对比强烈的装饰色彩,恰当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我们在太行山上》的作者蒋采苹,曾三度赴太行山体验抗战时期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了山高、林密、兵强、马壮的创作意图。作者曾经刻制过一幅同样以太行山为背景的《新愚公移山图》,在传统技法的运用上,她比较得心应手。可惜由于作者工作调动,作品没有刻制完成。
张怀信、王光宇、黄景涛《黄河颂》
姚天沐、李玉滋《平型关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