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10年代后
(一)人物漆画中的内在情感展现
直至近些年,人物漆画从上一阶段的记叙性中不断延伸,逐渐实现向主题多元化、画面抽象化、材料丰富化的风格转向,这时的漆画家们也开始有了各自浓厚的个人风格,这样的风格转化是在漆画技法不断更新完善、社会环境逐渐开放的背景下自然产生的。归纳近10年人物漆画产生的总体变化,其中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画面对于创作者寄托于人物中情感的充分表现。创作者本身正是这个时代的组成部分,不需要刻意寻找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性表现方法,在当下的创作中所需的是真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艺术感受,从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再进行重新塑造。当创作者们无须再以引起特定人群的共鸣为创作目的,转而开始表现自身的情感,仅仅为创作而创作时,就标志着这类艺术发展到相对平稳和成熟的阶段。如今,许多作品的主题更有现代、时尚的意味,在构图上有意识地弱化空间与故事情节,单纯地依靠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展现文化内涵与情绪价值,陈娜的作品《若只如初见》(图7)在人物情感的表现上有一定的时代性,是这一阶段人物漆画在情感表现上的较强体现。
图7 陈娜《若只如初见》2014年
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陈娜的《若只如初见》是漆画获奖作品中很有个人色彩的一幅。女性形象在漆画人物题材中一直是多数,但之前的许多作品如《梳妆的傣女》《渔舟飘至》等,都是站在男性的角度表现女性,画面的感情与思想都处于欣赏美的角度,虽然有很强的美感与一定的故事性,但对于女性情感的表现有所欠缺。陈娜作为“90后”女性画家,笔下的人物在情绪的表现上更有细腻之感。《若只如初见》作品中表现了少女与小丑之间暗流的情感,虽然靠近但并不接触,其中少女稍歪头做思考状,而小丑的脸上夸张的装扮与低垂的头让人难以看出他的情绪,结合作品的题目让观者对二人的关系与情绪产生多种猜疑。这幅作品以表现当代年轻人间的情感为主题,画面刻意将背景处理为黑色,并不为两人的相处设定一定的场景,使作品的创作脱离某种故事前提与社会背景,黑色的背景与两人身边色彩与纹样极为丰富的小丑元素产生对比,少女深蓝色的长裙与周围代表小丑的红色服装亦形成呼应,给观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二)人物漆画中的绘画性表现
其次,这一阶段的人物漆画作品更注重绘画性的表现。笔触、材质肌理的多样化是绘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在技法上抛开了传统漆艺技法的束缚,重视综合材料的运用,与油画、岩彩等绘画种类相融合,虽然依赖漆材料,但并不将漆材料进行简单的叠加。与21世纪前的作品相比看似不拘于细节,实则更注重在表现层次上的推敲,余潮松的作品《春天里的仪式感》(图8)则很好地体现了漆画创作在近些年展现的绘画性。
图8 余潮松《春天里的仪式感》2019年
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余潮松的作品《春天里的仪式感》又展现了另一种极富有个人风格的人物漆画作品,由于他在岩彩和漆画上均有涉猎,因此作品中有许多托生于岩彩的特殊技法,无论在技法表现上还是画面构成上都有一定的独立性,突破了自漆画在中国发展以来传统漆艺的影响。画板的塑造是作品的第一步,也是一个作品整体氛围的基石,传统漆艺影响下的漆画大多在纯黑的平滑漆板上进行各种肌理与技法的堆积,而余潮松的画板并不追求平整,而是刻意保留画板制作过程中的工艺痕迹,例如以裱布环节中错落不平的布纹或刮灰后坑洼的灰层次作为整体画面的肌理基础,不再磨平后用黑漆填补平整,之后直接进行色漆的罩染。在人物的表现上,他偏向用人物丰富的肢体语言突破画面中人物形象的普遍性与逻辑性,如《春天里的仪式感》中画面中间的两个人物站在云端之上,服装和人物肌肤的边界被刻意模糊,塑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以这样夸张的表现方法扩大观者对于画面所表现情感的想象空间。无论是某种艺术派别或是绘画手法、应用的材料,实际上都是创作者个人对于当前时代精神的理解的外在展现,作品从二维空间的描绘转向思想空间的塑造,表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现实与虚妄的思考与疑问,从而凸显作品对于人文精神的表达。
余潮松与陈娜都是年轻一代较有代表性和个人风格的漆画创作者,在科技发展不断加快的“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比起老一辈漆画家们,更愿意关注在千禧年后时代大洪流下年轻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在表现手法上有个人的强烈主张,敢于突破传统技法,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如今人物漆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一个阶段作品中的记叙性,减少了对于人物之间关系与背景的刻画,这种无赘述的表达让观者更关注于作品中情绪的体现,使“漆画”中“画”的意味增强。这样的增强同样体现在对于材料的思考,材料不只是一种肌理的塑形工具,更是漆画中绘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画面真实感的奠基。这样的转变与国内艺术创作交流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物漆画更多地糅合了中西各种画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漆艺的坚实基础上派生出更多富有探索空间的表现形式,给这个尚且年幼的画种拓宽了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