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形态的中国漆画理论体系

构建现代形态的中国漆画理论体系

我们所知晓的漆画是脱胎于漆器而产生,现代漆画发源于我国的传统漆艺术。从其生发的根源来看,现代漆画教育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漆工艺教学。因此,它具有较为明显的漆器工艺教学的痕迹。从20世纪80年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以来,历经4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漆画风格和理念与教育模式,但其中也存在着各自为政、重技轻道和偏重漆工艺技术,轻视和忽略绘画性表达的普遍现象,这种状况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漆画教育中。此现象若长此以往存在下去,不仅会阻碍对中国优秀漆画家的培养,更有可能阻碍漆画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弥补和矫正我国漆画因生发于传统漆器,长时间受到漆器工艺教学的影响和局限的问题。从一个纯粹画种的本质和艺术发展的规律上来推进我国现代漆画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漆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对漆画教育的研究应当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原生动力,成为我国现代漆画教育的学科增长点。

我国的漆画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和样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实践创作的宝藏。漆画这种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中国本土画种,在工艺技巧、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质媒介等方面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还要不断总结中国漆画发展中各个历史阶段创作的新的实践经验和审美特征,构建具有中国当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漆画学。漆画是美术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漆画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漆画历史的演变过程、研究漆画理论及其批评的科学。换句话说,漆画的学科建设要研究漆画风格、漆画家、漆画创作、漆画鉴赏、漆画学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漆画思潮、漆画理论、漆画美学、漆画史学等。高等院校和美术学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漆画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漆画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漆画图像学、漆画材料学、漆画工艺学、漆画社会学、漆画心理学、漆画市场学、漆画管理学等等。

20世纪我国现代漆画的诞生,与当时现代艺术的发展研究是同步展开的,并在学科建设及绘画类型的研究、创作原理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为21世纪中国漆画学的构建和区域漆画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在漆画学科建设及绘画类型学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我国现代漆画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是如何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吸取养分;二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漆艺术中继承这些优秀学统及其在现代的转化;三是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学的观念与方法,以及借鉴相关学科的原理来构建中国漆画学的理论系统。我们要建立的中国现代漆画学的理论体系,既要具有现代形态,因为不可能再让其恢复到以往的漆艺术的古典形态,要有现代观念与现代相关理论的参照,同时又要有民族特色,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其他画种的学科理论研究的后面,或是转译其他的艺术学类型的研究范式。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漆画学的研究还处于草创阶段的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漆画学初始发展的一个阶段,但到了21世纪,我们更多地应该在建立自己的漆画学理论上下功夫,而不能仅停留在转译和模仿上面。我们应该在借鉴中西方近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漆画学理论方面,在21世纪我们要实现漆画学研究的这个大课题,建立具有现代绘画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漆画学是有可能的。将现代有关学科的科学方法引入对中国漆画学的研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乔十光先生和沈福文先生等,还有在当代有代表性的漆画家,如程向军、陈恩深、陈金华、李永清等都做了许多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从他们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经验和对漆画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归纳起来均有这样一些共性的理念:一是漆画的现代发展,不仅要创造出有中国艺术精神的具有绘画价值的漆画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应用绘画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漆画的起源、漆画的本质、漆画的造型和漆画的功能等问题;二是漆画发生的初始动机是绘画性意识的启迪,应从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考察漆画艺术的本质和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