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漆画的形成

一、江西漆画的形成

江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手工业、商业、农业的极其繁荣。以漆器制作为主要形式的漆工艺在千年间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漆工艺文化。

寇焱《山之我见之一》 80cm×80cm

江西漆画的兴起和繁荣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一所二厂”的巨大贡献。“一所”即: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二厂”即:宜春脱胎漆器厂和鄱阳脱胎漆器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宜春、鄱阳等地主管部门将老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宜春脱胎漆器厂和波阳脱胎漆器厂,许多失传的髹漆工艺被一一恢复,由此江西脱胎漆器得到长足发展,享誉海内外。尤其是两家漆器厂的优秀漆工匠,以及他们掌握的丰富的髹漆技艺,如:宜春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中的台花、摆锡、刻漆、描金,鄱阳脱胎漆器工髹饰技艺中的刻漆贴金、赤(绿)宝砂等等,对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江西漆画”的形成,在画种地域性表现语言上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技艺保障。

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是江西省唯一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研究、科技开发、技术培训与服务的机构,始终推动着工艺美术的继承、研究、创新与发展,在江西工艺美术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时任所领导宿成文、蔡燊安、张懿如、陈圣谋等推动下,形成了以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中心,包含宿成文、蔡燊安、陈圣谋、易武、施绍辰、马宏道、龚声、尹呈忠、罗林儒、杜玉华、陈松茂、邹良才、张会元、邱斌、陈祖煌、陈伯程、陈一文、廖维章、刘宽、谢牛、可谷、周新如、林道福、刘颖悟、李桂魂、汪世华等全省各画种艺术家在内的第一代江西漆画创作群体。他们潜心研索,尝试漆艺表现语言的多种可能性,并与漆器厂的师傅们一起创作了大批漆画作品,成为20世纪80年代推动中国现代漆画成为独立画种的主要力量之一。

江西漆画是一个“外来冲击——内部反应——兼容并蓄”的过程。它的表现语言根源于深厚的江西漆艺传统,以及漆艺企业对髹漆技艺的传承与实践创新;在江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支持和推动下,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筚路蓝缕、勠力同心,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加之近几十年漆画创作与研究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促成了中国漆画中“江西画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