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漆画创作的绘画性
杨国林|YANG GUOLIN
说到漆画的绘画性问题貌似是老生常谈了,漆画既然叫作“画”他必然有绘画性存在,漆画的绘画性,体现在漆工艺与绘画内容的完美结合上,只有对大漆材料性的精准把握和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高度绘画性的漆画作品。漆画家通过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意灵感融入漆材料中,让二者巧妙的安排才能将天人合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李永清老师在“大美术”视角下的漆画艺术一文当中提到了中国漆画的发展。漆画的问题不仅要在漆画中去找,还要在漆画外去找。将漆画放在“大美术”的艺术范畴,以外部的视角重新审视漆画内部的艺术问题和整体形态,方能脱离就漆论漆的局限,在内与外的不断转换中认识到多元环境下树立本体语言的重要性,推进漆画学科体系的当代构建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得漆画更加开放、多样,适应当代美术的需求和挑战,因此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中国漆画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在漆画发展的初期,漆画家们通过吸取其他绘画种类的优点来推动漆画的进步。这并非一条简单的捷径,因为漆画家们需要具备对其他绘画种类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以及扎实的造型和色彩把控能力,方能将其他绘画种类的绘画性融入漆画中。漆材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及传统漆工艺的具体手段,为漆画家们提供了更多用于表达主题和创造出美丽作品的可能性。漆画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实现大漆工艺之美和绘画之美的完美结合。
中国漆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从1986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走上舞台,至今已经历13届全国美展。在这些展览中,中国漆画的绘画性问题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有些优秀作品在实践中略有偏差,刻意追求其他画种的“绘画性”,忽视漆画的特点和本质。因此,中国漆画的绘画性需要处理好漆性的特点,将其巧妙融入漆画创作中,用本体语言呈现。然而,这需要漆画家在技艺和艺术修养上不断提高和修炼,并且需要时间来消解。
乔十光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绘画三要素:精神内涵、形式仪表和材料技术。这三个要素告诉我们,漆画家需要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即画家本体对于漆画艺术的一个认知。作品应该是“自己”的融合,包括思想、技艺等等,是整体的一个表现。这样才能通过实践,提炼出独具漆情本体语言的漆画作品。
杨国林《绿意》100cm×80cm
在不断的实践中,漆画家应该注重技艺的提高和对漆画艺术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展现漆画的绘画性。通过对漆画的绘画性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漆画家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绘画能力,让自己的作品更加自然、真情流露,展现出漆画的本质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漆画家涌入了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领域。这些“90后”“00后”漆画家不断拓展了这门艺术的审美内涵,使其绘画特质更加凸显,审美形式更加多元。此外,当代漆画家还在尝试重建漆画与古代传统之间的联系,以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展现漆画艺术之美。同时,漆画艺术家也不断探索漆语言和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交融,以延展漆画在当代的精神文化价值。
从创作层面来看,现代漆画艺术家已经从对工艺技术的追求,转变为对精神观念的诠释。而从形式和材料上看,现代漆画艺术已经与综合材料、雕塑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不断交融。这种交融让漆画艺术表现出全新的样式和解读,并以新的文化内涵和造物精神呈现给大众,从而融入我们的艺术创作。
笔墨当随时代,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对于身处环境的感悟,这种感悟通过艺术家的解读和提炼形成艺术作品。而观众又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心中所想,从而被感染,被打动,这次交流激励当代漆画家创作出更多既表现新时代,又深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漆画作品。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成教化助人伦。
通过“时代丹漆——莲福当代漆画提名展”的举办对现代漆画进行了深入的传播,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同时,更多的学术界对现代漆画的关注和探究,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推动漆画艺术的创新和创作。通过这种交流,我们成功地抒发艺术家心中所想,也让同道们互相交流了彼此的理念和创作经验,相互鼓励和激励,从而不断推动着中国漆画的发展。通过这次展览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漆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杨国林《静·悟系列之二》80cm×1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