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与造物——关于当代漆画的语言问题
金 晖|JIN HUI
美术学博士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统工艺研究所执行副主任、公共艺术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工艺美术专业负责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2021年1月29日,“漆彩东方——第四届上海漆画展”在上海中心大厦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85件作品,以上海艺术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部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作者以及10余位国内著名漆画家,从而呈现了包容、开放以及多元的策展理念。
事实上,自中国现代漆画创立伊始,关于其语言的探索就成为学科的核心问题。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与装饰”之争、90年代的“天然漆与化学漆”之争,在本质上都是关于本体语言和形式语言的探讨。在此过程中,中国现代漆画的创作面貌也在不断转型和演绎,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装饰、绘画以及泛综合材料化这三种主要类型。毫无疑问,装饰是漆画早期的主要创作语言,不仅体现在造型观念方面,同时,工艺和材料的运用也在这一体系下进行组织的,例如其丰富的肌理和镶嵌材料以及“平、光、亮”的审美标准等;20世纪90年代,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漆画创作者纷纷展开绘画性语言的探索并对装饰进行反思,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同时也奠定了目前的国内创作格局。然而,这一时期的创作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其他画种的影响,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他画种”面貌。可以发现,以上两种创作语言体系对于中国现代漆画的成长和成熟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其对学科地位和学术高度的建构仍是不足的,尤其是体现在漆画当代话语的塑造方面。
基于以上两种语言体系的基础,21世纪以来,漆画创作者开始关注漆自身的语言特征,普遍的途径是对其材料语言进行演绎,例如充分利用漆灰层和亚麻布的视觉效果,以物性为方式展现其独特的风格,从而推动了漆画自身语言的觉醒,可称之为“漆自性”的滥觞。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不乏部分令人惊艳的作品,但还是出现了普遍的“泛综合材料化”问题,某种程度上,这对漆画自身语言的探索有可能再次形成误区,尤其是模糊了学科的边界和范式。回眸历史,20世纪的“天然漆与化学漆”之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争论从材料方面界定了学科的边界。事实上,目前漆画学科一方面需要模糊边界、拓展领域,另一方面更需要进行“再界定”,即思考其创作语言的范式,从而避免再次陷入对其他画种进行“材料翻译”的创作倾向,最终造成学科的虚无化。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漆画的创作语言始终处于游离之中,一方面体现了创作群体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本体建构的不成熟。从历史的眼光进行判断,我们可以发现,漆是一种装饰的工艺和材料,本身不具备绘画的本体属性,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虽然具有非凡的历史地位,但其仍是同一时期绢本绘画的摹本。可见,无论历史还是当代,如果仅仅从架上绘画的方向进行探索,漆画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对其他画种的“材料翻译”之中。事实上,越南磨漆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纵观历史,以中国本土艺术的审美经验判断,就绘画而言,所追求的是以造型为基础的“造境”,这也是其意义之所在。事实上,具有8000年历史的漆,不仅具备“造境”的价值,同时还具备了另一体系即“造物”的优势与意义。当代艺术的形态是多元的,漆画的创作语言也不应局限于架上绘画的“造境”体系,“造物”体系的语言介入或许可以为其拓展新的思路,并通过两个体系的融合而形成自身的语言特征,这也将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当代学术话语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发现,本次展览的部分作品已经呈现了“造物”体系的潜在语言,并在相关的研讨中明确提出了上海漆画的这一地域性创作理念,从而形成了的不同以往的面貌。从这一现象而言,“漆彩东方——第四届上海漆画展”的举办是成功的,并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金晖《有鱼文鳐》 150cm×120cm 2018年
金晖《补天》 100cm×100cm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