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题材在漆画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和 展望

三、民族题材在漆画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和 展望

从漆画创作发展的这短短几十年来看,漆画民族人物题材在漆画作品中的种类并非最多的。所谓众多画种之中,人物画最为难攻,民族人物画区别于其他题材画,是因为它不仅要涉及人体结构,还牵连到绘画的叙事性和形式美,无疑都难于其他题材的创作,这也是许多创作者避而远之的。然而人物画的水平常常又代表着这一画种的整体水平,漆材料有其独特的材料特点,大漆的颜色种类有限,不像国画、油画那样可以买到丰富的颜料。比如,漆画颜料没有白色,只能用蛋壳替代,这就给人物绘画加大了难度,需要去找寻其他材料替代。过多地运用材料又难免使画面缺乏绘画性,丢失画味与笔触,这也是当代漆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少数民族题材的漆画创作在后期的发展上有了一定的突破,然而更多的是后来的漆画创作者单纯地沉迷于对前辈风格的模仿,而陷入民族样式的照搬和材料技法的炫耀之中。绘画不仅是要注重审美艺术效果,更加注重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精神意蕴和时代特征的表现。早期的少数民族题材人物创作是艺术家们亲自深入生活体验,激发出具有思想的文化产物。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物造型特征、生活劳动场景的刻画,更注重的是现场感受和绘画语言的个性表达。如乔十光先生的早期的少数民族人物漆画具有很强的装饰语言特征,后来也开始转向表达民族精神的内涵,比之前的唯美风格增加写意成分,也更具有东方精神和特色。目前,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正是缺失这样一种真实的感受,只是以装饰为目的,仅仅对风格简单地模仿,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只借助网络照片和影像资料,不具备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对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理解不足,创作出的作品就缺少了精神意蕴。

其次,很多创作者们对少数民族的表现限于表面的外形刻画,比如画苗族的时候,必然沉醉于苗族银饰的材料技法和细节刻画。与其说是陷入了少数民族表现的固定模式之中,不如说现在有些少数民族人物漆画是为了材料而材料。最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创作模式僵化,缺乏时代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盛行,许多优秀的作品中的少数民族形象依然深入人心,如乔十光先生笔下的身着筒裙身姿婀娜的傣女,蔡克振先生眼中的头戴夸张银饰的苗女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外观、服饰、思想精神也与以往有了改变。笔墨当随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也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但是现在此类题材的创作还一直固守于过去的人物创作模式之中,表现少数民族形象仅剩下可以识别的服装饰品,看不出人物的时代精神特征。所以,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创新,在创作中注入新时代的特征,更好地呈现少数民族题材创作。

绘画的魅力在于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地表现来自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少数民族漆画发展中的根本价值应在继承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在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现代观念。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对生活的真实呈现,直接表现了艺术家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