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画工艺形态和文化语境嬗变

二、传统漆画工艺形态和文化语境嬗变

中国传统漆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它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在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的社会形态中,传统漆工艺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形象载体。按照钟敬文的文化分层理论,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传统漆画按照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民族艺术属性大概在中下层。传为中国最古老的漆画,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彩绘故事屏风》漆画所绘列女、孝子就是北魏时期的民间文化观念和习俗的反映。传统漆画相对于现当代漆画而言,更多作为具有装饰功能的家居附属品而存在,它的语言架构、造物理念、工艺形态也不完全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传统漆画主要以个体经验性审美心理为前提,漆艺的制作上更多依据形而下、工艺性、实用性的民艺学层面来展开。

潘鲁生在其《民艺学论纲》中讲道:“民艺的存在形态表明,民艺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与底层的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这种与现实生活接近的性质,决定了它从本质意义上不属于上层文化的纯粹精神领域,与单纯精神性的艺术还有着较大的差距。”[1]现代漆画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从传统漆工艺中独立成为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民族画种,它的面貌和形态更多以现代构成美学为坐标和方位。陈金华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述评》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漆画的文化语境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有关漆画的探讨始终持续,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诉求”[2]。当代漆画创作已经作为一种公共展示的艺术进入到全国美展的行列,它更多表现为一种形而上、观念性和精神享受层面而存在。

传统漆画工艺和现当代漆画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语境之中,它们各自的美学属性有着巨大的差别,传统漆画不具备现代漆画的独立视觉审美属性,不能将二者画等号,这是现代漆画理论研究的美学前提。当代漆画在古老传统漆工艺的根基与新的文化语境下,应该不断革新和丰富表现手法,拓展新的题材内容,研发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漆画应表现生活、承担时代责任,将漆画美育的种子播撒给公众,主动地介入当下生活,参与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通过优秀的作品反映当代人的理想情操和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

苏国伟《餐霞吸露》100cm×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