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邮程表与候官所在

第二篇 邮程表与候官所在

根据实地调查遗址的资料,我们在前篇内将额济纳河两岸的塞和亭障及其它附属建筑,作了简略的综述,据此修订、重绘了“额济纳河流域汉代亭障分布图”(图一),可以看到遗址的布局。各遗址内出土的汉简,也零散的记录了这一条边防线上的组织结构关系,若加以综理和联系,并尽可能地与遗址相结合,就可以大概的恢复张掖太守下两个都尉系统的布局及其结构。为此,我们作了“居延候官·部候·隧次表”,将候、候长、隧长三级官吏及其治所排列成表,并试图清理出三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因为邮书的记录最便于说明隧与隧、部与部、候官与候官之间的交接和方向,我们首先叙述邮程,借此连贯亭障,推定它们的位次。

以下,据不同出土地所出简分为四表:第一表汇录邮书课及其它有关邮程之简,第二表函检,第三表据前二表所示南书、北书的关系分别收文者与发文者,第四表据前三表绘出自北而南的邮程诸站。表中→示南行,←示北行。简文前号数系《居延汉简》原编号。惟因此等记录,有些字很小而潦草,辨认上可能有错误。

第一表 邮书表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第二表 函检表

一、破城子出土者

133·1  甲渠官 张掖甲渠塞尉 九月癸亥卒同以来

259·4 甲渠候官 居延塞尉 七月甲戌第十卒善以来

58·29(三) 甲渠候官 居延丞印 □□□□□□以来

279·11  甲渠候官 居延丞印 三月癸丑□□卒以来

136·43(一) 居延尉丞 其一封居延仓长,一封王宪印 十月丁酉令史弘发82·30(二)居延都尉府以亭[行]

(甲477)

甲渠候官 4·18(二),6·1,6·2,6·3,6·4,6·14,17·32,21·3(甲175)(二),21·4(二),24·10,24·11,24·12,28·2,30·17(一),30·18(甲219)(一),34·10,34·17(甲239),34·27,34·29,38·6,38·7(甲272),38·8,38·14,38·22,44·24(一),45·6(二),45·8(二),58·1(三),67·36,70·4,70·15,73·7,73·11,73·19,82·5(二),104·8+145·13(二),137·9(三),158·9(一),162·4,173·13(二),173·14(二),173·20(二),175·6(二),175·7(二),184·1,198·5(二),206·12,214·1(一),214·3(一),214·107(一),214·136(一),262·27(一),267·2(二),271·2,271·4,271·13,271·14,282·8(二),311·25,311·29,312·13,312·14,甲附20

甲渠官 3·9(甲10),4·29(甲27)(二),16·6,16·8,28·3,39·12,42·10.46·4,49·28(一),49·29(一),58·30(三),59·27(三),55·19+137·1+254·20(三),113·14,122·2,127·19+185·19(一),133·1,133·3(甲735),133·4(甲743),133·5(甲738),136·13(一),175·11(二),178·1(一),178·29(一),188·14(三),214·9(一),220·7(三),258·2+265·12(一),258·19(一),258·25(一),259·6,262·12(一),262·13(一),262·30(一),264·22(一),267·1(甲1396)(二),270·1,279·5,279·9,279·10,326·17(一),甲附7,甲附26

甲渠障候 16·5,33·28(甲233),58·6(三),76·6,136·29(一),174·32(甲984)(二),259·15(甲1368),311·23

甲渠候 76·62,225.16,478·29

甲渠甲候 218·37

甲沟官 39·3,39·4,39·5

附簿检  甲渠候官 17·9,26·22,33·9(甲191),73·16(甲461),82·6(甲466)(二),103·5,123·5,135·27(甲745)(一),136·17(一),143·1+206·30(甲798),145·19(甲819)3(二),168·2(三),176·37(甲997)(一),176·42(甲995)(一),210·34,227·14,271·10(甲1424),311·3

甲渠官 3·30(甲16),287·9

二、布肯托尼出土者

居延都尉府以邮行 81·8

三、博罗松治出土者

卅井官 395·3,428·1

卅井官以亭行 401·2,401·4

卅井候官 428·4,437·7,465·5

卅井候官隧次行 458·1

附    卅井官以亭行 181·12(A21出土)

四、金关出土者

肩水候官 77·21,212·68

肩水候官隧次行 32·23

肩水□隧次行 288·32

…□府以邮行 62·2

肩水金关 32·4,32·5,32·22,77·72,241·15,288·2

五、地湾出土者

肩水候官 印曰某某,某月某日金关卒某某以来 51·19(甲43),10·14(甲172),10·34(甲95),332·1(甲1706),403·7(甲1815),562·14

肩水候官 □□私印,□□□□〔禁〕奸卒延年以来 5·4(甲31)

肩水候官 □□□□,□□甲戌禁奸吏以来 213·38(甲1186)

肩水候 章曰张掖都尉印,四月丙辰骍北卒宗以□来 54·25(甲386)

肩水候 印曰张掖肩候,六月戊午如意卒安世以来 7·11(甲45)

肩水候 印曰张掖肩水司马印,三月丁丑骍北卒乐成以来 14·3(甲131)

肩水候以邮行 张掖都尉章,九月庚午府卒孙惠以来 74·4(甲456)

肩水候官以邮行 53·18(甲376)

肩水候官行者走 74·18

章曰肩水都尉 11·6(甲109)

肩水候官 5·2(甲30),7·38,10·38(甲101),11·14,13·5,20·1(甲172),20·10,53·18(甲376),74·18,131·67,131·74,221·8,228·10,239·135,250·12,263·15,280·7,284·6,324·11,336·2,336·17,337·11,350·4,403·5,558·1,562·6(甲2363)

肩水候 5·17,74·1(甲453),236·2(甲2477)

肩水金关 41·5,53·17(甲374),74·5(甲454),199·22(甲1129),207·3,242·25,350·41,甲附14

附簿检 肩水候官 5·1(甲29),5·16,13·1(甲119),14·1(甲783),20·4,31·17(甲222),36·4(甲260),36·16,97·12(甲556),109·1(甲612),126·11(甲712),250·2(甲1321),255·3(甲1329),274·36,407·23

肩水都尉迹候簿 280·15

六、大湾出土者

莫府 491·10B,545·1

附簿检肩水 511·8(甲2081),514·1(甲2178)

肩水部 511·14(甲2084),511·16(甲2090),513·38(甲2233),514·29(甲2190),515·38(甲2233),516·31(甲2260)

肩水候官 504·11(甲1966)

第三表 南书、北书表

一、破城子出土者

居延都尉→张掖大守府

居延都尉→酒泉北部都尉府

→弘农大守府

居延塞尉→屋兰

居延丞 →广地候官

居延令 →

殄北候 →

府(居延都尉)←张掖大守府

都尉府 ←肩水仓长

居延  ←觻得丞、居延左尉、昭武长、氐池长居延  ←张掖广地候

←张掖都尉

(下附函检)

甲渠官 ←张掖甲渠塞尉

甲渠候官←居延塞尉

甲渠候官←居延丞

居延尉丞←居延仓长

二、布肯托尼出土者

居延都尉→张掖大守府

三、查科尔帖出土者

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或张掖大守府)

居延都尉→敦煌、张掖府

甲渠田塞尉→肩水塞尉

←张掖大守府

四、金关出土者

→张掖城司马、设屏右大尉府(王莽时称张掖为设屏)

居延丞 →右城尉、京尉候利、谷成、东阿

府(居延都尉)←张掖大守

居延  ←

五、地湾出土者

←张掖大守府

←张掖水官

(下附函检)

肩水候 ←张掖都尉

肩水候 ←张掖肩水司马

←肩水都尉

六、大湾出土者

张掖居延都尉→张掖大守府

居延都尉→肩水都尉府

居延都尉→肩水府

张掖肩候→肩水都尉府

张掖肩候→肩水府

潘和尉 →肩水都尉府

橐他候 →肩水都尉府、昭武

橐他塞尉→

居延丞 →公车司马

→觻得

居延都尉府←张掖大守、河东大守

肩水   ←府君

广地塞广地←府(肩水都尉府)

广地、橐他←

肩水、居延都尉←

居延都尉←杜陵左尉

敦煌与酒泉两郡的塞墙,大致沿疏勒河岸,河与塞是东西行的,故其邮书称“西书”“入西书”“入西簿书”等。张掖的主要塞墙大致沿额济纳河岸,河与塞是西北斜行的,故其邮书称“南书”“入南书”“北书”“出北书”等。

第一表所录者,大多为邮书课,兼录其它有关邮书的记录。所谓邮书课当指专门记载邮书往来的簿录,其内容约有下述诸项:(1)南书或北书,(2)邮书性质(如书檄、诏书等),(3)封数及其装束(如合檄、析缴等),(4)发文者的封泥印章,(5)所诣即收文者,(6)传受的邮站及其吏卒姓名,(7)邮站收发时刻,(8)规定的里程及时程,(9)传送的方法(如邮行、亭行、隧次行、吏马行等),(10)其它。传受的邮站(即亭隧)大约可分为前站、中间站与下站三者。凡南书,前站在北而下站在南;北书则反是。所谓中间站,往往是簿书记录者,承受前站,传付下站;其所记前站往往是两个隧,而下站只记一隧;凡称“使某隧卒”或“受某隧卒”者,指所承受的前站隧名卒名;凡称“付某隧卒”者,指传付的下站隧名卒名。破城子出土简,南书以临木为中间站,当曲为前站而卅井城img北为下站;北书以当曲为中间站,临木为前站而收降为下站。布肯托尼出土简,南书以卅井南界为中间站,临木、城img北为前站而广地北界为下站。金关出土简,南书以骍北为中间站,橐他莫尚为前站而沙头为下站。大湾出土简,南书以沙头或骍马为中间站,骅北或沙头为前站而骅马或不今为下站;北书以沙头为中间站,不今为前站而骍北为下站。据此,我们画出第四表(见下页),即邮站的干线图。

第四表是北、南两段,不相接连,因中间没有广地北界至广地南界的记录,空缺之处应有一、二个站。卅井塞的旁支邮路,亦缺乏资料,不能画出。北段北端为居延候官的收降隧;据表所示,甲渠候官的不备、执胡、城北和鉼庭应与收降地位相当或北,而殄北候官当在最北(但缺乏联系)。收降以南的正戍、当曲、武贤、不侵、临木和吞远诸隧,俱属于甲渠候官,详“隧次表”。破城子简(99·1)曰“甲渠武贤隧长北到诚北隧四望”,可证武贤在城北之南,临木以南为卅井候官的卅井、城img北和南界诸隧。卅井南界,南与广地候官的北界相接一此下为中段,无记录。南段北端为橐他候官的莫尚,其南为属于肩水候官的骍北、沙头、骍马、不今和破虏等。由此可知沿额济纳河两岸可知的七个候官的排列次序是:

殄北 居延—甲渠—卅井—广地—橐他—肩水

这一条贯通南北的邮路共长约250公里。

第二表较详尽的汇列了不同地点的函检,附以簿检,用以说明各该地应属于什么机构所在。由表所示,可以确定破城子是甲渠候官,博罗松治是卅井候官,地湾是肩水候官,A32是肩水金关,而查科尔帖据其所出永元器物簿知其属于广地候官。破城子出土的函检,是可以分别其出土的小地点的。破城子所出大宗简,可分为两处:第一、二地点在坞外,各出1800枚;第三地点在坞内障南,共出1500枚左右。破城子出土简的标号(即简号小数点以前的号数)约在160左右,其中约有半数可以根据报告及缀合例分别其出于第一、二、二地点,我们在函检表的简号后凡附记(一)、(二)、(三)者即指此。由此可知函检和簿检之标明为“甲渠候官”者,其比例如下:

第四表 邮站表

img

函检 簿检

第一、二地点  45+6=51

第三地点    9+1=10

可见具有“甲渠候官”的函检、簿检比较集中于第一、二地点,应为候官所在,而第三地点可推为居延都尉府所在。破城子可能为都尉府,尚有其它理由,详下。

第三表由南书、北书的收文者与发文者的方位,可以帮助推定候官及居延都尉府与肩水都尉府的所在。破城子南书,其发文者为居延都尉、居延塞尉、居延令等,其收文者为张掖大守府、广地候官等;破城子北书,其收文者为都尉府、居延等,其发文者为张掖大守府、张掖都尉、广地候和肩水仓长等。由此可知张掖大守府、广地及肩水等在破城子之南,而居延都尉府可以在破城子之北,也可以即在破城子,居延县的文书需经过破城子。布肯托尼在破城子南,其南书为居延都尉致张掖大守者,则居延都尉应在布肯托尼之北。查科尔帖又在布肯托尼之南,乃广地候官所属,其南书为居延都尉致张掖府或甲渠田塞尉致肩水塞尉者,则居延都尉在其北而肩水塞在其南。地湾在查科尔帖之南,由所出函检说明它是肩水候官,已如前述;由函检所示,张掖肩水司马、肩水都尉和张掖都尉致书肩水候,皆出于此,则张掖肩水都尉府应在其南。大湾在地湾之南10公里,其出土简说明南北,收发关系者有以下四例:

南书 张掖肩候→肩水都尉府 505·2

南书 张掖肩候→肩水府   503·3

南书 橐他候 →肩水都尉府 502·1

北书 肩水候官←左掾    506·19

张掖肩候即张掖郡肩水候,其治所为肩水候官,在地湾。大湾出土简南书的收文者为肩水都尉府,其发文者为肩水候,则在肩水候官所在之南的大湾,当是肩水都尉府。北书中的“左掾”是肩水都尉府的左掾,金关出土简(288·16)曰“肩水府左掾门下”,可证。第二表地湾出土简(74·4)送致肩水候的函牍由“府卒孙惠以来”,此府卒当是肩水都尉府卒,可见肩水候官与都尉府相去不远。

我们知道,见存大湾城是很复杂的,经过汉以后的增修改变(详“障隧述要”),而出土简又多零碎。其中有属于骍马田官的,也有若干简可说明此地原为肩水都尉府。(1)491·10简“四月乙未左部司马”上书“肩水都尉府”而封面题“莫府”。(2)293·1+2(甲1572)“将军器记”乃将军器用簿,此将军当指都尉。(3)所出吏名籍甚多,其中如“候陈横”(90·11=甲512)“司马令史行伦”(90·2+12+60=甲536)和“曹史王卿”(495·5+7=甲1868),皆属于都尉府而不是候官所属。511·40(甲2110)则是“本始三年八月癸巳张掖肩水都尉……受奉赋名籍”。(4)509·11+513·1(甲2042)简曰“兼行都尉事□官到,若有代,罢如律”,当是张掖大守命某代行都尉之书。(5)504·7(甲1943)简曰“凡吏百img四人,十二万二千三百”云云,当指都尉府吏员总数,而地湾出土简(387·15=甲1807)曰“凡吏八十一人,用谷百七十石”则指肩水候官吏员总数。(6)511·23(甲2096)简曰“工歌人伯史名,右歌人十九人”,505·16(甲2045)和513·29(甲2179)简曰“鼓下卒十人”皆非候官所有。(7)大湾出土简(甲1953,1935,1893)的戍曹佐史、上计佐史和监渠佐史都是属于肩水都尉府诸曹的。

大湾既为肩水都尉府,故此地所出邮书,其南书的发文者居延都尉、居延丞、番和尉、肩水候、橐他候应在大湾之北,其收文者的肩水都尉府即在此地;其北书的发文者的“府”或“府君”应指肩水都尉府或张掖大守府,其收文者的居延都尉、广地、橐他、肩水应在大湾之北。

根据第三表的函检,我们确定了甲渠、卅井和肩水三候官所在;根据第四表,我们确定了七个候官南北相接的次第。但是殄北、居延、广地、橐他四候官治所所在,尚待推定。“障隧述要”中曾述宗间阿玛(A1)的形制、地位适合于殄北候官。据第一表,破城子出土简(30·4)南书有“殄北候印”,则殄北候官应在破城子之北;又破城子出土简(161·6)曰“鉼庭隧长周安付殄北”,而A1南的A2与鉼庭部相邻,详“隧次表”,则鉼庭与殄北是南北接壤的。由此可推定A1可能是殄北候官。居延候官的亭隧何在,简无明文,我们曾以为K 710或为居延城,候官或在此,或在此区域之内。据第三表,居延南下之书与北书达于居延者,俱过破城子,则居延候官似当在破城子之北或东北。广地候官之简,出土最少。据第三表,广地在破城子之南、大湾之北;据第四表,广地在卅井候官属地之南而橐他之北。“障隧述要”曾以为小方城(A24)的形制、地位适合于广地候官,而A27或系东汉和帝时的候官所在。橐他候官,据第三表、第四表,应在金关、地湾、大湾之北而A27之南,但其治所所在,无法确指,我们曾以F159当之,因为此段唯此为障。

以上利用四表,约略推定七候官及二都尉在塞上的序次及其相当位置。《汉书·地理志》于居延县下云“都尉治”,而今所考定居延都尉府在破城子,不在居延城。志无肩水都尉,惟《盐铁论·复古篇》曰“故扇水都尉彭祖宁归言”,扇水乃肩水之误,是昭帝始元六年以前已有肩水都尉,与汉简合。地湾简(140·5)又有肩水守县尉,则肩水与居延皆为县,亦不见于志。肩水都尉及县,居延都尉不设于居延县,皆西汉之制,而作《地理志》者似用较晚所行之制,故不相同。两汉与王莽时期,边塞的组织当有所更易,我们所论述者既本诸汉简,只能代表西汉武帝以后制。

汉代郡太守以下的军事组织,有都尉、候、候长、隧长四级官吏,其治所(即府署)分别称都尉府(或府)、候官、部、署。“候官”“城官”之官犹官署、官府之官,不作官长解,故至都尉府曰诣府,至候官曰诣官。候官,就其属于都尉府以下一级的组织,表示管辖若干部候(即候长)的机构;就其为首长“候”所在治所,亦称为“候城”或“障”,故候亦称为障候。居延与肩水两都尉府下各隶属五个左右候官。居延都尉府所属者,可由简文候、隧前所加的都尉府名而决定之:

img

可证殄北、居延、甲渠、卅井四候官属居延都尉。此外破城子简(145·32)曰“左遮虏候”,乃簿检;在卅井塞以北,可能有遮虏候官,其治所或即文献上的遮虏障。《史记·匈奴传》正义引《括地志》说居延县城有遮虏障,路博德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于此;《汉书·地理志》注引阚骃《十三州志》云“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凡此障应指障城、候城而不是塞墙。

肩水候官,当如居延候官之例,属于肩水都尉而省去肩水(都尉)二字。地湾简(536·5)曰“肩水守候橐他塞尉举敢言之”是以塞尉权守候官;大湾简506·9B(甲1995B)系橐他守候移肩水城官者,而封以“水肩塞尉印”,是以肩水塞摄守橐他候;可证橐他属于肩水候官。地湾简(263·14C)于一面并列四候官名曰“橐他候官 仓石候官 肩水候官庾候官”(前二名并列在上,后二名并列在下),仓石与庾候官亦应属于肩水都尉,故其名多见于大湾简中(出地湾者注明):

其二百卅付仓石候 510·32(甲2075)

受降卒张□出廿卷付仓石 出六卷以给肩水卒 433·3+32(地湾)

元凤六年六月壬寅朔己巳仓石候长婴齐受守城尉毋害 216·3(甲1188)

…□于付仓石候史福 192·16

…移庾候官〔本〕始元年… 90·50(甲545)

…写移庾候〔官〕… 513·18(甲2150)

张掖郡肩水庾候官本始三年狱计 293·7(甲1571)

…肩水庾候守丞… 516·37(甲2262)

[元]凤六年正月乙亥朔庚辰捕虏隧长受庾候令… 14·2(地湾)

由甲1571,2262二简,可证庾候官属于张掖郡肩水都尉府;由此推定仓石候官亦同此例。由甲545,1188,1571和14·2诸简,可知仓石与庾候官已见存于昭帝元凤六年和宣帝本始三年,它们和肩水候官当是同时建立的。但汉简未见庾候官所属的部、隧,它和置候、驿候一样,乃系候官一级的位置,主治仓廩,本无隶属于下的部、隧。

由上所述,肩水都尉所属有橐他、仓石、肩水及庾四候官,此四者中,只有橐他和肩水的塞隧,可以考定,其它简甚少。

介于已知的居延与肩水两都尉所属候官之间的,尚有广地候官。据前述四表,广地在卅井候官之南,橐他候官之北,故广地候官南部候长永元器物簿出于查科尔帖(A27)。地湾简(118·28)有“肩水广地令史”,故知广地候官属于肩水都尉最北一候官。

如前篇所述,广地与橐他候官的障隧,排列在金关之北额济纳河东岸,共长110公里。金关以南的障隧,可分为三行列:河东岸的东部塞,河西岸的西部塞,两塞之间的中间地带,东西两塞各长50公里。张掖郡候官平均长50公里左右,则金关以南应有三个候官。地湾(A33)在东部塞北端以西,为肩水候官所在,则东部塞应为肩水候官塞,似可无疑。西部塞或是仓石候官塞,而大湾西南F1 79乃一障,适在西部塞内,适合于候官位置。庾候官全名为“张掖郡肩水庾候官”,故知隶于张掖郡居延都尉下。它和一般候官之名不同,《说文》曰“庾,水漕仓也”,而地湾简326·26(甲1714)“到酒泉庾还诣府”犹肩水庾,亦指一种机构。它所隶属的,简无明文。庾候官数简,多出A35,应与大湾相近;在A35西北200米处的F177是一小障,可能即此候官所在。(今有地名天仓,在此附近。)

大湾出土简中的牛籍、田卒簿籍是它处所无,又有很多记录屯田之简,乃是骍马田官的档案。此处田官的组织,约如下述:

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骍马田写泾渠 303·15+513·7(甲1590)

骍马田官元凤六年三月辟除 187·16(甲1074)

骍马农令写 515·20(甲2217)

移肩水都尉候农〔令〕 520·13(甲2293)

右第二长官二处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 303·7(甲1585)

第四长官七月兵簿 521·11

第三丞官卒七十人 513·25(甲2156)

庚子第三丞定众以私印行候… 303·44(甲1606)

第二长别田令史耿力德 47·5(甲345)

第五丞别田令史信,元凤五年四月钱器出入集簿 310·19

此昭帝初以来的组织,长、丞以下有别田令史,各率田卒若干人,各领土地若干亩,各有兵器、钱器(即农具)之簿。“第四长官”“第三丞官”与“候官”“田官”之“官”,俱指机构而言。《汉书·百官公卿表》大司农下曰“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六十五“官”之长、丞,犹汉简田官的长、丞。简述“第三丞定众以私印行候…”,此“候”可能为“候农令”之候。据甲2293,候农令似属于肩水都尉。田官所在或与都尉府皆在大湾城中,或在大湾附近南边,因据邮程表,沙头亭为收发邮书最近都尉府的一站,而骍马在其南。

在北部居延区域的屯田,其制在昭帝以前与骍马田官相同,昭帝初以后则行代田法。瓦因托尼(A10)在可能为居延城的K710之北十余公里,出土“通泽第二亭”的月食簿有以下几条:

征和四年十二月辛卯朔己酉,广地里王舒付居延农亭长延寿 557·8(甲2332)

征和五年正月庚申朔〔申〕,通泽第二亭长舒受部农第四长朱 273·9(甲1443)

(后元)二年八月辛亥朔辛亥,第二亭长舒受第六长延寿 275·21(甲2549)

(后元)三年正月己卯朔辛巳,第二亭长舒受第六长延寿 278·9(甲1495)

〔始元二〕年十月戊辰朔戊辰,第二亭长舒受斥胡仓监建,都丞延寿、临308·45(甲1637)

始元二年十一月戊戌朔戊戌,第二亭长舒受代田仓监□,都丞延寿、临 273·24(甲1467)

…〔第二亭长〕舒受代田长颀,以食吏士四人辛酉尽庚寅廿八日积一百一十二人557·6(甲2328)

据此可知征和四年至武帝后元三年(即昭帝始元元年)有部农第四长、第六长,与骍马同。延寿其人,于征和四年为居延农亭长,后元二年八月至次年正月为第六长,始元二年十月为斥胡仓都丞,同年十一月为代田仓都丞。改斥胡仓为代田仓在始元二年十一月,即居延改行代田之后。《汉书·食货志》述武帝末赵过“能为代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则推行至居延当在始元二年。居延试行之代田法,不见于骍马。居延城一带,当时有许多田舍,破城子出土简有“遮虏田田舍”(甲717),“中部田舍”(甲765),“宜谷田舍”(甲912)和“当道田舍”(甲1210)等。博罗松治出土河平四年简(401·7)曰“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破城子出土简(271·1)有“客居第五辟”,大湾出土简511·30(甲2102)曰“诣居延为田”,皆可证居延于当时为屯田的中心。

第四表中的“邮站”是一暂用的名称。邮为传递文书的专门机构,它与亭、传、置、驿并为大道上有关交通的设置,且往往重叠于一处互相通用,别详专篇。表中所列,显然与塞隧相联系,因此所谓邮站多数为隧,少数为亭、驿、关。甲渠的邮站如临木和城北(或作诚北),据“隧次表”都是属于甲渠候官的隧,而破城子出土简曰:

驿南头临木隧南 173·2

三月己丑□□士吏广宗给城北驿马 286·63

四月戊辰朔丁丑诚北候 驿一所马二匹鞍勒各一 18·18(甲135)

可证临木隧与城北隧均有驿。大湾的“不今卒”,未列于“隧次表”,505·6简有“不今小史晏”,而地湾简562·1(甲2358)有驿小史、小史,则不今小史可能为不今驿小史的省称。大湾的“沙头亭卒”或简称为“沙头卒”,沙头乃是亭名。“骍北卒”也当是“驿北亭卒”之省,地湾出土简有:

肩水骍北亭  339·3

骍北亭长   29·7,255·27(甲1316)

骍北亭卒   14·2

骍北亭    51·1(金关)

而29·7简曰“四月丙子肩水骍北亭长敏以私印兼行候事”,以亭长兼行候事犹以隧长兼行候事之例,则亭长属于候官系统。

甲渠候官的函检上,往往注明“某月某日第几卒某以来”字样,此“第几卒”即甲渠候官第一隧至第卅八隧隧卒,皆属于候官而兼司传递公文。在第二表中,地湾出土肩水候官的函检上,有禁奸卒、如意卒、骍北卒和金关卒等,亦同于甲渠的第几卒,皆兼司传递公文。其中骍北则为邮亭,已如前述。地湾简(5·12)有“右前部禁奸卒”,金关简(288·11)有“望禁奸坞上烽火”,则禁奸隧属于肩水右前候长而与金关相近。地湾简(7·7)有“左后部如意隧”,则如意隧属于肩水左后候长。禁奸、如意、骍北和金关四者皆在地湾附近,故传递肩水候官文书,前三者为亭隧,而金关既是隧名,见“隧次表”,又是肩水关名,需加详述。

报告所述A32在A33(地湾)之北数百米,我们以为乃是汉代肩水金关所在。此两地均出很多汉简,运到北京后最初并两处简于“地湾”名下,故马衡释文凡金关简一律同称地湾,甲编释文因袭其误。我们根据贝氏报告及“标记册”将A32简分出于地湾,而定为金关所出。据第二表,“肩水金关”函检出于地湾者凡七见,出于A32者凡六见,而“肩水候官”函检注明金关卒某以来者凡六见,皆出土于地湾。由此可知“肩水金关”函检虽分出于地湾及A32,而肩水候官函牍往往由金关卒传递而来,则金关当是A33(地湾)北之A32。且就其地势言之,A32适当肩水东西塞交会隘口之内,应即肩水的关口无疑。A32所出简多“过所”及其它有关“关”者,今择其要者附录如下:

永始五年—闰月丙子觻得丞彭移肩水金关、居延县索关 15·19

肩水守县尉赏移肩水金关、居延县索关 140·5

移过所河津金关毋苛留止如律令 218·2,218·36

甘露四[年]……肩水金关 241·15

凡出入关传致籍 50·26

居延关谒移书 218·32

……谒移肩水金关 37·46

……关出入□新…… 530·6

清晨夜姚去复传致出关 50·31

……直百卅粟以寄关…… 32·1

左关遣如律 77·79

关啬夫 62·20,62·57

金关 50·2,62·38

其它有关“金关”和“关”者则多见于地湾简:

居延与金关为出入六寸符券 65·7,65·9,65·10,11·8(甲110),11·26(甲108),221·7(甲1244)

匈奴人入寇及金关以北 288·7(甲2407)烽火品

六月辛未府告金关啬夫久 183·15(甲1049)

啬夫久 255·28(甲1344)

…河津金关毋苛留 97·9(甲569)

…所亭障河津金关毋留止 36·3(甲259)

〔建〕昭三年三月中卖牛一肩水金关 116·1(甲649)

金关 274·30,314·11

取司马监关调书 10·14(甲73)

〔甘露〕元年十一月壬辰朔甲午关啬夫光以小官印兼行候事 199·1(甲1215)

…〔肩水关〕啬夫光十一月奉钱七百廿 3·18

关啬夫光今调兼行候事 237·25(甲1266)

啬夫光、佐信 253·4

佐信 199·1(甲1125)

闰月庚子肩水关啬夫成以私印行候事 10·6(甲70)

关啬夫 29·7,97·13(甲561),539·8

肩水关佐 131·9(甲727)

关佐 97·10+213·1(甲564),116·24(甲657),232·10(甲1268)

少数的见于大湾简:

二月乙巳肩水关门啬夫 19·37(甲171)

永始五年四月戊午入关传 516·29(甲2256)

关佐 293·3

由此可知“肩水关啬夫”又称作“肩水关门啬夫”,而金关称“肩水金关”,省称为“肩水关”。此犹“卅井县索关”为“居延关”,其例如下:

卅井县索关 206·2(甲2434)(博罗松治)

居延县索关 15·19,140·5(金关)

县索关 135·13(破城子),421·8(博罗松治)

居延关 218·32(金关)

居延与金关 65·7等,见上,(地湾)

此“居延”与“肩水”皆指都尉,肩水都尉所属之关为金关,居延都尉所属之关为县索关;前者在肩水候官之北半公里,后者在卅井候官某处。由啬夫王光与啬夫成之兼行候事,可知肩水关啬夫属于肩水候官而可以兼代候事。

金关以南的邮站和传递文书者,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地湾区的是金关、骍北、禁奸、如意等,其中金关是隧又是关,骍北是亭。在大湾区的是沙头、骅马、不今、界亭、破虏等,其中沙头和界亭是亭,不今是驿,骍马也可能是驿,界亭又见于大湾简508·2(甲2001),当在大湾附近,破虏或是隧。以上所谓邮站中的隧、亭、关、驿以及未能指明性质者,其中必有专门的邮亭。汉简“以邮行”“邮行”之邮,或指专设的邮亭、破城简(203·34)曰“十一月丙辰卒钊护取邮卒十五人食”,明著邮卒之名。

汉律有“邮程”的规定,《周礼·掌节》注云“皆以道里日时课,如今邮行有程矣。”破城子简(甲383,385)曰“十一月邮书留进不中程,各如牒。晏等知邮书数留进,为府发不事□□□所□,任小吏忘为中程,甚无状。方议罚,檄到,各相与邸校定吏当坐者,言须行法。”(留进,马、贺释作留递。)破城子简(甲687)曰“邮书失期前数名候长敞诣官封状。”邮书课中记载道里时而较完整的有下列各条:

通府府去鉼庭隧百五十二里二百〔□十步〕 28·1(甲211),73·29

临木卒戎付城img北隧卒则,界中八十里,书定行九时,留进一时 132·23(甲767)

界中八十里,书定行十时,留进二时 231·2

当曲卒昌付收降卒福,界中九十五里,定行八时三分,实行七时二分 157·14(甲916)

武贤—付城北卒责对十七里中程 173·1(甲944)

界中十七里中程 484·34 (以上破城子出土)

通府府去降虏隧百五十九里,当行一时六分,定行五时,留进三时四分 181·1(A21出土)

卅井南界隧卒付广地北界隧卒明—卅八里,定行三时五分 163·19(A22出上)

界中卅九里 436·1(博罗松治出土)

乘胡隧长□付并山隧长普,函行三时中程 502·3(甲1912) (大湾出土)

此外,破城子简(481·18)有“…塞延袤道里簿”,175·19有“候长候史治名葆塞延袤道里”,而名籍中往往注明其人故里与现在候官之距离,其例如下:

〔甲渠〕候官穷虏隧长—应令居延中宿里,家去官七十五里,属居延部 89·24(破城子出土)

肩水候官始安隧长一觻得千秋里,家去官六百里 37·57(金关出土)

肩水候官并山隧长—觻得成汉里,家去官六百里 13·7(甲114) (地湾出土)

肩水候官执胡隧长—氐池宜药里,家去官六百 五十里 179·4(甲1014)(地湾出土)

据前所述,甲渠与肩水候官分别在破城子(A8)与地湾(A33),居延都尉府在破城子,即简所谓“府”。各隧位置,已见第四表,鉼庭在A2之北,近宗间阿玛(A1),详“隧次表”。居延城可能在K710。临木为甲渠候官最近的一个收发邮站,应在破城子附近。降虏隧在布肯托尼(A22)。img得是汉张掖郡治,据《清一统志》在今张掖县西北。汉简所用的汉里,过去学者皆推定为400或414米。据破城子简(188·25)曰“第廿二隧南到第十七隧廿一里”,则两隧之间为四汉里;此处甲渠塞烽隧相距,平均为1300米,若以此折合则一汉里相当于325米的直线距离。用此数折合汉里,有下列结果:

img

图二 居延道里示意图

鉼庭至府152汉里=49.400公里A1至A8=43公里

府至降虏159汉里=51.675公里A8至A 22=45公里

甲渠至居延75汉里=24.375公里A8至K710=25公里

肩水至觻得600汉里=195.000公里A33至张掖西北约200公里

收降至当曲95汉里=30.875公里

武贤至城北17汉里=5.525公里

临木至城img北80汉里=26.000公里

卅井南界至广地北界38汉里=12.350公里

以325米折合的公里,比较合适(用400或414米折合则太大),可约略推定汉代遗址的距离与简上道里的相对的关系。汉简所记道里距离系实际上步量的道路的长度,并不同于我们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但A1至A 22共88公里,此段塞沿河岸,道路亦应大致平行,合311汉里。若以400米为一汉里,则311汉里为124.4公里,相差更大。若以325米折合,则较相近。由此可证“府”(即居延都尉府)当在A8破城子,而居延城可能在K710。所谓城北(或作诚北),应指居延城之北,其南十七汉里之武贤与当曲应在相近并行之处。卅井南界隧应在卅井塞西端A22之南,下接广地。据此作出示意图(图二)。

据本篇及“障隧述要”,我们试将张掖郡所属居延与肩水两都尉候官及其有关的其它机构等,列表于下:

居延都尉府 A8破城子第三、四地点

殄北候官 A1宗间阿玛

通泽第二亭,殄北第二隧 A10瓦因托尼

石隧A10或T29

居延候官 K710或是居延城(?),或为居延候官所在居延田官

遮虏候官 K688或是遮虏障(?),或为遮虏候官所在

甲渠候官 A8破城子第一、二地点

甲渠第十六隧 A6

甲渠第卅五隧 A2察汗松治

卅井候官 P9博罗松治

卅井累虏隧(或候长治所) A21

卅井降虏隧 A22布肯托尼

肩水都尉府 A35大湾

骅马田官

广地候官 A24小方城或A27查科尔帖(?)

肩水候官 A33地湾

肩水金关 A32

仓石候官 F179(?)

庾候官 F177(?)

以上凡加疑问号的,都是暂时推定的,尚待以后证明。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作,一九六三年三月改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