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候——候官

五、候——候官

候与候长皆居塞上警戒,乃是军候、斥候之候。据第四表所列,候、障候、塞候是一,因候皆驻于障城之内,而障在塞上与诸部候、诸隧构成一条防御战线。居延汉简中,以属于甲渠与肩水两候官者居多数,故对此二候官的组织,稍见规模,详第三表、第四表。由此可以约略排列出两候在任的时期:

公元前56年五凤二年  甲渠候汉疆 40·4(甲287),6·5

55年五凤三年     汉疆 159·14(甲941)

杜君 3·8

50年甘露四年  甲渠鄣守候望 283·44(甲1510)

48年初元元年  甲渠鄣候喜  283·26+36+65

45年初元四年  甲渠鄣候喜  68·14,267·10(甲1398)

44年初元五年  甲渠鄣候喜  227·3

43年永光元年  甲渠鄣候喜  甲附36

25年河平四年  甲渠鄣候谊  28·15(甲215)

24年河平五年  甲渠鄣候谊  35·22

17年鸿嘉四年  甲渠鄣候光  220·19

16年永始元年  甲渠鄣候显  160·6(甲947)

14年永始三年  甲渠候杨君  229·1+2

11年元延二年  甲渠候隆   214·30(甲1174)

王莽时      甲沟鄣候放  312·23(甲1673)

公元后24年更始二年  甲渠守候循  286·15(甲1565)

31年建武七年  甲渠鄣守候宪 61·24(甲2418)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  肩水候房   7·7(甲45)

65年地节五年  肩水候房    10·35(甲97)

25年河平四年  肩水候月    284·2(甲1524)

24年阳朔元年  肩水候月    284·8(甲1526)

由此可见候的任期有长至五年、六年的。汉简称太守为府君(如502·9+505·22=甲1914,495·2=甲1917),称刺史为某君(214·37,破城),称都尉为都君(306·4+5·9=甲1618),而候亦称某君,乃是尊称。

据第四表,有甲渠鄣候汉疆、甲渠候汉疆,故鄣候即候;又有甲渠塞候即鄣候。甲渠候、肩水候于简又省称为甲候、肩候;王莽时则称甲渠为甲沟。据第三表,居延候官又称“小居延候官”,“小居延”犹金关简(119·67)云“葆小张掖有义里”之“小张掖”。《资治通鉴》建安三年胡注云“沛郡治相县而沛自为县,时人谓沛县为小沛”;张掖郡治觻得县,故称张掖县为小张掖[8];居延都尉治破城子(A8),故称居延城为小居延。若此说不误,则可以解释居延城官所在地的问题。我们在《汉简考述》中曾假定破城子东北的K710为居延城,而称此城四围为居延区域,并以为居延候官在此区域内。小居延可能即指此城,而居延都尉府所在的破城子可能也叫居延城,居延城官与城仓在内,故于K710的居延城加小字以区别之。

史书上所载候官之候不多,《汉书·扬雄传》下引其《解嘲》曰“东南一尉,西北一候”,注引“孟康曰敦煌玉门关候也”。《后汉书·西域传》述阳嘉四年“乃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救车师”,《隶续》卷十二“刘宽碑阴”门生题名(东汉中平二年)亦有玉门关候之名。史书所记候,往往冠以郡名而不举其候官名,如《汉书·赵充国传》有“酒泉候奉世”,《董贤传》称贤父恭为“云中候”,《律历志》有“酒泉候宜君”,凡此酒泉、云中皆郡名。此犹《韩长孺传》之武州尉史,《匈奴传》之雁门尉史,皆以郡名,而此尉史实为塞上的尉史。

候所在的官署称“候官”,或简化为“官”。候所直辖者为一段候官塞(约百里)上的若干候长与各候长所率之若干隧长。候官的属吏则有丞、掾、令史、尉史等,分述于下。

(1)候丞 49·8(甲322),262·9(甲1371),甲2443(破);50·4(金)

甲渠鄣候丞迁敢言之 285·2(破)

乙未遣尉史赦之治丞 33·10(甲231)(破)

肩水候丞更得敢言之都尉府 306·20(地)

候丞定国始元四年十月庚寅除 90·32+90·3+90·21(甲540)(大)

张掖肩水都君丞卿 306·4+5·9(甲1618)(地)神爵元年

肩水庾候守丞 516·37(甲2262)(大)

附 玉门关候蒲、候丞与、尹君 《沙氏》317

大煎都候丞 《沙氏》142,150,317

敦煌鱼泽候守丞王子方 《沙氏》398

候之有丞和令史,与千人,司马同。敦煌玉门关候下有候丞又有尹,而居延肩水都尉下有尹,似尹低于丞。

(2)掾 见下文书签署事。又破城简(3·8)有“甲渠候杜君掾”。

(3)令史

居延令史 28·21(破);15·13(金)

张掖居延甲渠候官令史 525·6(破)

居延甲渠候官令史 167·7(破)

甲渠候令史 198·20(甲1120)(破);216·9(甲1198)(大)

甲渠令史 26·1(甲187),35·6(甲247),84·27(甲486),142·35(甲815),185·27(甲1065),258·11(破)元延元年

甲渠候斗食令史 42·16(甲297)(破)

甲渠鄣候令史 270·20(甲1421)(破)

卅井候官令史 3·8(破)五凤五年

肩水广地令史 118·27(地)

橐他令史 62·44(金);183·15(甲1049)(地);192·18+303·41(甲1099)(大)元凤六年

肩水候官令史 36·17(甲244),387·12+562·17(甲1802)(地)

肩水候官守令史 183·14(甲1048)(地)

张掖肩候守令史 7·7(地)

附 大煎都令史 《沙氏》138,142

以上令史皆是候官的令史。令史是主文书的职名,两府官僚组织中和千人、司马及仓、库、厩等官署中皆有此职。部和隧则无令史。

(4)士吏

小居延候官守士吏 173·29(破)

居延甲渠士吏 34·26,203·33(破)

甲渠士吏 282·7(甲1511)(初元三年),507·5(甲2017)(鸿嘉六年),157·11,229·16,287·25(破)

卅井士吏 465·4(博)

肩水候官士吏 10·17(地)

肩水士吏 10·31(甲90)(地);62·47(金)

橐他士吏 178·9(甲1005)(破)

(5)尉史

居延甲渠尉史 76·47(破)

甲渠候官尉史 76·38,78·48,158·3(破)

甲渠官尉史 30·19,326·23(破)建始元年

甲渠尉史 143·12(甲805),57·9,283·54(建始二年),285·3(破)

肩水尉史 512·34(甲2163)(大);97·10+213·1(地)

广地尉史 49·11(甲336)(破)

尉史、士吏与令史都是候官的属吏,惟尉史与令史仅限于候官一级(塞尉下亦有尉史),而士吏也是低一级塞和部候的属吏.见第七表中。《汉书·匈奴传》师古注引《汉律》曰:“近塞郡皆置尉,百里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巡行徼塞也”,《史记·匈奴传》索隐所引略同,惟将“百里”二字误植“士史”下。士史即士吏。汉简(465·4)曰“士吏主亭隧候望,通烽火,备盗贼为职”,故又有“督烽燧士吏”516·26=(甲2255)。汉简叙次,士吏位在尉之下、候长候史之前,285.17(甲1542)曰“《功令》第册五,士吏、候长、烽燧长常以令秋试射。”汉简叙次,尉史位在令史之下;汉律叙次,尉史在士史之下。《汉旧仪》曰“更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尉吏为尉史,捕盗贼得捕格”,此据孙星衍辑本,《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晋灼曰《汉仪注》曰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无“更”字。汉武帝已有尉史,《史记·匈奴传》曰“是时(武帝)雁门尉史行徼”,《史记·游侠传》记武帝时郭解事“乃阴属尉史曰”,《汉书·田广明传》圉县有尉史苏昌。

(6)适士吏·造史

□适上吏张博闰月丁未持致籍诣尹府[9] 《沙氏》375

适上吏羽山 486·106(破)

…坐力粪事毋官,可补造史,唯… 479·5(破)

…士年□岁姓□为造史以… 482·34(破)

附 …闲田武阳里,年三十五岁,姓李氏,除为万岁候造史以掌领吏卒为职 《沙氏》574

玉门候造史龙勒周生萌,伉健可为官(或适字)士吏 《沙氏》378

以上皆王莽时简,故称太守府为尹府,又有“闲田”见《汉书·王莽传》。造史之伉健者可升为适士吏(适字简皆不甚晰,姑如此释),则造史位在士吏下;王莽简又有“甲沟候史”(203·13),则造史既非候史,亦非士吏,当为西汉的尉史。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卷二(页14)曰“候官当即校尉下之军候。……此与下斥候之候名同而实殊。斥候之候仅有候长、候史皆百石以下之官,候官则有候有候丞,其下又有造史。”王氏分别候与候长,是正确的。造史为候官属吏,乃王莽之制,相当于西汉和东汉初简上的尉史[10]。

以上所述候丞、掾、士吏、令史、尉史五者是候官主要的属吏,而后四者亦为候官文书的签署者。汉简曰:

…□□以私印兼行候文书,下尉、部、士吏□、候长□等下当用者明□…知之如诏书,书到言 240·2+22(A21)

…印行候文书… 486·75(破)

此为诏书行下之辞的残文,“候文书”即其它行下之辞中的“承书从事”。候文书末尾签署的属吏有以下诸例:

甲渠候官 掾—令史—尉史 160·6(甲947)(破)

掾       229·36,267·25,276·1(破)

令史    160·15(甲951),57·1(甲2553),3·12,40·4,68·6,285·48(破)

令史—尉史 35·22(破)

尉史 35·8(甲384),312·23(甲1673)(破)

士吏—令史   139·36+142·33(破);甲附36

□□候官 掾       240·2+22(A21)

殄北候官      尉史 206·9(甲1138)(破)

肩水候官   令史—尉史 10·35(甲97),284·2(甲1524),29·7(地)

令史    7·7(甲45),10·31(甲90),284·8(甲1526)(地)

大煎都候官  令史    《沙氏》138,142

由此可见候官文书签署者多为令史与尉史,掾与士吏亦间或签署。塞尉与候长的文书签署者则分别为尉史与候史,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