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烽燧的职责
(1)烽第 宜禾部烽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角泽第四,宜禾第五 沙60(烽7)
曰吏卒更写为烽火图板,皆放辟非燧,书佐啬夫… 199·3(甲1128)
…三隧十三里二百
步 马65
第廿二
南致七十
廿一里 188·25
登山
东到要虏五里 515·49(甲2243)
(2)职责 状辞居延肩水里上造年册六岁姓匽氏除为卅井士吏,主亭
候望、通烽火、备盗贼为职。 456·4
(上略)诏书清塞下,谨候望、督烽火、虏即入(下略) 12·1 A(甲2554)
……写移,疑虏有大众不去,欲并入为寇。檄到,循行部界中,严教吏卒警烽火,明天田,谨迹候=望,禁止往来行者,定烽火,辈送便兵战斗具,毋为虏所辜椠,已先闻知,失亡重事,毋忽如律令。 278·7A觚(参273·33=甲1436,308·30=甲1646,308·18,273·19,273·29)
……吏卒谨候望,已先闻知失亡…… 213·40(甲1168)
……□候望以行部…… 71·48
……□吏卒□
不以候望为意、尚行边丞相御史当…… 227·91
……候望病不□为职,遣
长书行亭…… 229·6
(上略)谨候望(下略) 283·38 A
……卒候望为职,不…… 224·6(甲1214)
(上略)其令车骑惊试□候望,惊烽火,清塞下毋…… 沙172
……□和,谨候望,明昼天田,察塞外动静,有闻见辄…… 沙262
扁书亭燧显处,令尽讽诵知之,精候望,即有烽火 亭
回度举,毋忽。 沙432(烽37)
A □望虏百余骑者得益爵
B……行道者驾载,明烽火,谨候望,逢……
C……行道者 马61
旦明烽火,尉、士吏、候长、候史惊戒便兵如诏书法律…… 206·26
(3)督烽 功令第
五:士吏、候长、烽隧长常以令秋射,以六为程,过六赐劳矢十五日285·17(甲1542)(参45·23=甲331)
甲渠鄣候(上略)府书因
长秋故令尉□及县试枲……〔都〕尉府谨都
长偃如牒谒以令赐偃劳十五日敢言之 28·15(甲215)
(上略)候长、士吏、〔烽〕燧长以令秋射 6·5
……畺
北烽燧长晏 119·55
候农令、督烽燧士吏远 516·26(甲2255)(参520·13=甲2293移会水都尉、候农……)
……年四月己亥士吏彊付督燧长贵 214·113(参536·5肩水守候槖他塞尉鉴)
〔居〕延烽火亭表贾少翁 67·23
烽火治所 273·1(甲1431)
……居延都尉行塞烽
移过所 45·28(甲329)
必须加慎毋忽,督烽掾从殄北始广以□□到县索关加慎毋忽方循行如律令421·8
督烽不察,欲驰诣府,自出言状,宜禾塞吏敢言之 沙567(烽40)
大烽燧史延年守候塞尉奉…… 534·30 B
殄北督烽燧史延年五月癸卯…… 148·8(甲843)
司马王□、督烽〔掾〕□□□ 沙438
……殿居延左尉义、游徼左襃督烽史郑宗、南界士吏张放□ 132·24+39高少督锋印 马135
四月甲戌甲渠候官告尉谓士吏、候长写移檄到督 42·18(甲320)
汉代烽燧的距离,史无明文。《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张晏曰“汉祀五时于雍,五里一烽火,”《汉书·郊祀志》引作五十里一烽火。《后汉书·马成传》“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汉简所表示者则烽与烽之间相距远数十里,如宜禾都尉五烽第,分设于五个候官治所;而玉门都尉仅见步广烽、大威关烽二名。燧与燧之间则相距三至五里,如敦煌简三隧十三里许,则隧与隧之间为四里多,居延简登山
至要虏
为五里,而第廿二
至第十七
廿一里则
与
相距三里多。而汉代烽燧台之遗留至今者,其相距亦皆近乎此,约二、三英里。
唐世置烽曾有一定的里数规定,《唐兵部烽式》曰“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唐六典》卷五亦曰“凡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太平御览》卷335引《卫公兵传》略同。但《烽式》又说“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唐六典》卷五职方郎中员外郎条注文略同)。敦煌唐写本《沙州图经》曾记山阙、白山、神威、曲泽、白亭、长亭、阶亭等烽名,凡与亭同名之烽皆有驿。《图经》所记,白亭与长亭两烽相距40里而白亭与阶亭相距50里,而“白山烽去州卅里”,“神威烽去州卅七里”,未明方向。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玉门“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
由于汉代燧距较近,故可举不然(烽)表相望,因有桔槔之设置。唐制烽烽相距数十里,惟有突烟与苣火,无桔槔之设置。其放烟火由四人操之,详见《唐兵部烽式》曰“凡白日放烟,夜放火,先须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将火炬就乌炉灶口里,焚热成焰即出。为应:一炬火一人、应,二炬火二人、应,三距火三人、应,四距火四人、应。若应灭时,将火炬插乌炉灶口里,不得火焰出外。应灭讫,别捉五尺火炬安着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二人开闭,三筒烟三人开闭,四筒烟四人开闭”。(此据《中国古代版画从刊》明刊本《武经总要》,文渊阁本钞遗“即出至火焰”一段。)因此,唐《烽式》规定每烽除烽帅、烽副各一人外“每烽置烽子六人”,五人伺候望通烽火,“一人烽卒知文书符牒传”(《太白阴经·烽燧台篇》)。汉烽台三表,所以一般小
可以少至三、四人。
烽燧吏卒的职责有三:(1)谨候望,即窥伺塞外敌情动静;(2)通烽火,即举和烽火;(3)惊戒便兵,即对入寇及盗贼作防御和应付。
在都尉编制之下,其直系长官为都尉——候官——候长——
长,另有属官。但在汉代《功令》第四十五,则有“烽
长”之名,居延汉简有“督燧长”之名,凡此皆是
长。
长可以称为烽燧长、督燧长、犹士吏亦称为“督烽燧士吏”。士吏的职位可由汉简中所见每月奉钱见其高下:
可知士吏稍低于候掾长而高于候史。
简中称为“督烽”者为郡“督烽掾”。汉制边郡有督烽掾,其佐或即汉简的“大烽燧史”。《后汉书·西羌传(滇良传)》记元和三年秋号吾“入寇陇西界,郡督烽掾李章追之”。至于汉简单称“督烽”者或即督烽掾,犹督邮掾之省称督邮。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作于北京
参考文献
王国维:《流沙坠简》卷二烽火类考释。
劳 干:《居延汉简考释》考证4。
《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集刊19。
《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集刊8/2。
贺昌群:《烽燧考》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
泷川政次郎:《上代烽燧考》,(日本)《史学杂志》61编10号,1952。
《唐兵部烽式》,《武经总要》前集卷五,《中国版画丛刊》影印弘治正德间本,《四库全书珍本》影印文渊阁本。
李 筌:《太白阴经》,《守山阁丛书》。
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12期(总40)。
[1]斯氏《行纪》下册附图T8=171 T6B=184。《杂记》T13;《西征小记》“室旁砌土级上墩”。
[2]《行纪》下册P13记T12A台下有数屋(fig 177),又参T6B平面图(fig 184),P94记T8(fig 171)发掘台下小屋。《杂记》T13东南两面,T14A东,T15东,T21东,T24东皆在屋。《西征小记》“墩下侧有小室方丈许,隔成四间”。
[3]《行纪》下册P.145 fig 184=Serindia Ⅲ,plater 37;T 6 A的记述见Serindia Ⅱ p.644—645。
[4]《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条“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曰匈奴十万骑来入”。
[5]《汉书·西域传》渠犁国条桑宏羊奏“严敕太守都尉明烽火……谨斥侯”,又武帝诏曰“辛苦而烽火乏失”。
[6]《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释文本作燋,字林云,燋所以然持者,《淮南子·道应》“爝火甚盛”注“爝,炬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