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弱水及其源流
弱水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曰“弱水既西”,又曰“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说文》曰“溺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从水弱声,桑钦所说”。《禹贡》“弱水既西”疏引“郑玄云:众水皆东,此水独西,故记其西下也”。《史记·夏本纪》索隐“按《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同上正义引“《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石山”。由上所述,弱水上游发源于删丹(今山丹)县西南七十里穷石山,西北流至今张掖县北与羌谷水合。西流的弱水发源后第一段为删丹水。
弱水上游的删丹水自删丹县西北流至今张掖县北与羌谷水合而北流。《汉书·地理志》觻得县本注云“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又云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今案合黎水出临松县临松峡西北流,麻张掖故城下……”。《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张掖郡删丹县下云“中下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宁寇军或即黑城。)《水道提纲》卷五曰“羌谷水出甘州西南边山,东北流迳祁连,又北合数小水,又东北迳张掖县西,又北与山丹水合”。羌谷水,今名甘州河,即唐代张掖河,发源今青海境内吐谷浑界。胡渭《禹贡锥指》谓“张掖河出山丹卫西吐谷浑界,北流迳张掖县北,合弱水为张掖河,俗谓之黑河”。由上所述,羌谷水上游发源于吐谷浑界,为甘州河;与山丹水会合后为张掖河或黑河。但黑河一段已有额济纳之称。《水道提纲》卷五滔来必拉(讨来河)条下谓“至卫公营北又东北合山丹水,二水既合,又东北迳花墙镇驿北,土人曰厄金馁必拉,又东北至毛目西”。弱水自删丹水在张掖县北与羌谷水合而为黑河流至毛目,是第二段。
弱水在张掖县北与羌谷水(甘州河或黑河)相合,北流至今毛目又与西南来的临水(北大河或肃州河)相合而东北流。自此以上仍称额济纳河。东北流至伯颜博格多峰下,分支穆林河西北流向嘎顺淖尔;至大方城以西又分支纳林河旁伊肯河流向索果淖尔。《会典图说》谓“坤都仑河自甘肃肃州(即酒泉县)北流,经额济纳旗,分二道汇为泽,俱曰居延海”。所谓二道即穆林河与伊肯河,二泽即嘎顺及索果淖尔(或称索廓克及索博鄂模)。其坤都仑河,《水道提纲》卷五作昆都仑河;谓自肃州北流,则并北大河和额济纳河为一水,此与汉代以弱水源自删丹之说不合。额济纳河自毛目东北流至布都布鲁克(Butu Burukh,在布肯托尼与破城子之中途)是汉代弱水的中游,是第三段。
现代的额济纳河过布都布鲁克以后,仍以其主流东北流向索果淖尔,而在葱都儿地分了数支,最东者为翁赞河流过瓦因托尼而至索果淖尔。我们可以暂名布都布鲁克至索果淖尔一段为“弱水下游西支”。在汉代,则另有一段“弱水下游东支”从布都布鲁克东北流过黑城东北和居延城,一直奔向流沙和居延故泽。这一支今已干涸,但地面上还有故河床的遗迹,在1270年左右马可孛罗路过黑城时,尚有居民,推测那时故道尚有水流,详《变迁的湖泊》及其附图第六十一。这两支是汉代弱水的下游,是第四段。
我们以为,汉代的弱水下游东西二支并存,东支流入居延泽,西支流入居延泽西北另一大泽(今为嘎顺及索果淖尔),居延泽在其东南。就此方位,可称前者为西海,后者为南海。陈宗器《变迁的湖泊》一文中分别称为西额济纳湖与东额济纳湖,并约略绘出此两海古代的边岸,西海东西为85公里,南海南北为60公里,东西为50—55公里。(参《汉简考述》图一,在此两海的外廓曲线即代表古代岸边。)在古代,西海是相连的一个东西横列的大湖,其东端与居延泽故岸西端相距约30公里。我们所以肯定弱水下游西支(今额济纳河下游)汉代业已存在,是由于汉代的障塞烽隧设置,从今毛目以上沿今河流直到索果淖尔之南约250公里。都有部分的残迹保留下来。这一条防御边墙,都在今额济纳河(包括今下游)的两岸,那末“弱水下游西支”的河流,在汉代也是存在的,故其两旁设有障塞烽隧。它的北端为A1宗间阿玛与K676,皆在西海故岸之边。约1930年前后,曾有人于今嘎顺淖尔东南的二里子河,拾到西汉木简。All和T28可能是汉居延泽故岸的西端,P9博罗松治或为其南端。
居延都尉共辖居延、遮虏、殄北、甲渠和卅井等五个候官塞,自A22布肯托尼西至P9博罗松治为卅井塞,自布肯托尼沿河东北至A2察汗松治为甲渠塞,自A2东南的A10瓦因托尼至博罗松治为一居延泽弧形故岸。上述所包围的范围应是汉代居延屯田区域,中间横贯“弱水下游东支”,居延候官和遮虏候官在此区域内,居延城在弱水下游经过之处的岸边。所谓流沙、流沙地或流沙西地当指居延泽外围东边和北边沙、水并流之处。由于居延海在流沙之中,故班固本注居延泽云“古文以为流沙”;《禹贡》说弱水“馀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淮南子·地形篇》说弱水“馀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引《大荒西经》曰“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又历负丘不死山之西,入于南海”。(今本《山海经·大荒西经》与此所引略异。)
上述弱水余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所谓南海当指居延海,班固注羌谷水谓其“东北至居延入海”,即入居延海。居延海而称为南海者,因其西北更有大泽。此犹《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曰“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西海,一水又东迳百五十五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
《禹贡》在叙弱水后,继之以“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此南海疑是居延海,三危疑是合黎之异称,不是敦煌的三危。羌谷水又名黑河,或即此黑水。《禹贡》疏曰“案郦道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通典》卷一七四曰“黑水出张掖县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