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烽具
(1)烽 布烽三,一不具;布表一;鼓一 506·1(甲1991)守御器簿
布烽六 227·18
八月甲子买赤
缯蓬一完 284·24
烽绢不调□ 68·63
烽布索皆小,烽皆白 311·31 A
烽皆白 214·82
今月余赤蓬一 517·11(甲2270)大湾
杆辟一呼
,钩一不事用,烽一不任事 214·49(甲2431)
烽一不事用 214·5
小烽一币一〔销〕不利 68·95
·即欲取烽,烽在万力
长徐卿所,欲…… 231·13 A
烽不可上下(下略) 127·24(甲715)
·具木蓬一完 553·4
烽久(火)?用□
呼 258·16(甲1352)
烽火固函
呼 214·47
烽火□□上盖
不鲜明 104·24
索一绳一丈,烽火已到 214·14
(2)表 坞上大表一古恶 264·32(甲1383) 贺264·23
地表币,地表染埃 68·109
表二,不事用 82·1(甲475)
表一,直三百八十 258·7(甲1354)
守何表二,不鲜明 214·47
布二宜□时有表三□ 67·13
阳城坞宽高,表厚上下举 175·19B
(3)烽竿 地烽干顷 214·82
烽干展置毋盖 104·42 A
不侵部建平四年十一月亭
烽干、转射、沙 □□〔直数〕簿 55·10
□〔上〕下烽,灭火,烽干长三丈 沙694
儿部都尉烽□□□夏时难灭火 沙695
烽主四 沙257(器4) 主,王不释,劳释呈。疑当是柱。
(4)烽承索
烽承索八 49·3(甲347)簿检
烽承十六个各一寸 3·27(甲15)
(5)烽索 烽索 6·56(《考证》引,释文194引作68·56)
第卅五隧烽索长三丈一完 元延二年造 393·9A、B
烽索一币·已易 112·23(甲636)
(上略)烽索□□干四小不任用,以承□举烽破绝 206·6
……□兰平毋□索二,地
索三 145·15(释文44,集刊18:508)
下索长四丈五尺 354·4
(6)鹿卢 第卅四隧地烽鹿卢不调 136·7
絫举烽鹿卢 227·31
〔鹿〕卢不调利 139·9
(7)灶 灶一 68·40
为亭燧灶所四 512·5(甲2117)
(8)鼓 鼓一 506·1(甲1991)守御器簿
鼓一□ 沙433(戍30)
(9)柝 木柝二不事用 89·21
(10)出火具 出火遂二具 506·1(甲1991)守御器簿;505·10(甲1977)
卅井降虏
出火椎钻 305·17 A簿检
(11)薪苣 苣二币 68·9
苣百 沙393(器32)
大苣廿 沙131
大小积薪薄坠,烽苣少卅七 82·1(甲475)
艻 马矢槖各一毋,蒲薪、木薪各二石,沙、马矢各二石 小苣三百 柱(?)苣九大积薪三 506·1(甲1991)守御器簿
蒲薪十束,乾马矢三石 213·50(甲1170)
蒲薪十束 沙124(器49)
积薪八毋将栔不涂
,大积薪二未更积,小积薪二未更,毋乾马牛矢内毋屋,毋角火苣五十 264·32(甲1383)
大积薪廿七,小积薪十二 127·22
积薪四小□ 112·23(甲636)
积薪四所 36·12(甲2449)
积薪八皆无石所 142·30(甲797)
小积薪一上住顷,大积薪二上住顷 214·8(甲1169)
小积薪,一上偅顷,卒张田取马矢不在署山 214·108
小积薪一上便顷 214·47
小积薪二便顷 214·49(甲2431)
□积薪东顷(下略) 104·42
积薪八毋得 143·18
□一石,马矢二石 沙393
以上各项大率皆属于守御器簿中的。有些简皆属于检,即守御器的标签。唐代烽台的设置,如《通典》卷152守拒法所载,则有突灶六所,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櫐木,停水瓮,乾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李筌《太白阴经》卷五烽燧台篇略同,《武经总要》前集卷五所引无旗至櫐木,牛粪作牛羊粪。
由简所记,布烽与布表并列,则烽与表皆有为布制者,但不是一物。烽用布绢,或赤白缯所制,故言“皆白”是已褪色。烽一不任用、不事用、不利以及欲取于
长徐卿所之“烽”,皆指悬垂于烽竿上的“兜零”,它只是整个“烽架”或“候表”上的一个主要零件。布烽三,则一个烽台可置三具。“烽不可上下”,“烽火已到”(倾倒)或柝呼(裂罅),则指构成整个烽架的表柱和横木等件,即成为桔槔形的,乃系木制。所谓“木蓬”,或指木表,或指木制的兜零。《说文》曰“烽,烽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是以烽为候表。简云“亭上烽”“坞上旁烽”“地烽”,乃指在台顶屋上、在坞上或堠楼上以及坞外平地上的候表(即烽架)。
简记“表二”“表三”和布烽一样,一个烽台可置三具。“坞上大表”用于坞上旁烽,“地表”用于地烽,“守何表”不知何所指,或是亭上表。与烽相似,表亦有零件与整体两义:布表指候表上悬挂的表帜,“表原上下举”犹“烽不可上下”乃指整个候表。“地表染埃”则指表帜已污,亦可能指整个候表。表有表帜、表木二义:《墨子·号令篇》曰“候出越陈表,遮坐郭门之内立其表”,而《杂守篇》作“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内外立旗帜”;《晋语》韦注“表,旌旗也”;《汉书·翟方进传》“建表木,高丈六尺”,《淮南厉王长传》“树表其上”注云“表者竖木为之,若柱形也”,《汉书·酷吏传》注云“如淳曰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板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犹谓之和表,师古曰即华表也”。崔豹《古今注》云“以横木交柱头状若华,形似桔槔……或谓之表木”。以上之表皆非候表,然可以知候表构制如桔槔。
一具烽架的构成部分有五:(1)直立的烽柱(即烽竿),(2)可以上下举的横木,(3)横木一端的兜零(即烽)或表,(4)横木上所系用以上下举的烽索,(5)起落烽索的鹿卢。烽表已述于上,所余三事,烽竿与烽索亦见载于简。烽干长三丈,而横木缚于干端之下,故烽索亦长三丈。鹿卢又称举烽鹿卢地烽鹿卢,乃是辘轳即滑车。汉代井架上所用,所以汲水;用于烽竿当在竿首,可能地烽上专用之。兹将三类烽式及其相应的物事列表于下:
烽之横木,疑即214·49(甲2431)之杆臂,故与烽、钩并列,钩所以系臂于竿首。
灶与鼓都是守御器(汉制一台一灶在台上;唐制,台上下灶各三具而有放烟之火筒四,台上置鼓一面)。汉简鼓、表并用,似限于报时报平安。但《周本纪》曰“周幽王为烽燧大鼓”,《墨子·备城门》以下烽、鼓并用,帜、鼓并用,司马相如《子虚赋》曰“击灵鼓,起烽燧”,《太平御览》卷335引晋蔡谟与弟书曰“军之耳目当用烽鼓”,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曰“烽鼓相望,多时不息”。居延简则有鼓下卒:
戊午鼓下卒十人,徒二人 509·16(甲2045)
乙卯鼓下卒十人,徒一人 513·29(甲2179)
应皆署鼓下(下略) 19·33A(甲145)
凡此或为屯戍军中之鼓卒,与报警之鼓恐有分别。
木柝为报更之具,暂附于此。
“出火燧”即阳燧,《左传》文十杜注云“燧,取火者”,释文云“燧,取火具”。乃取火于日的洼形圆镜:《淮南子·天文篇》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古今注》曰“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周礼·司烜氏》“掌以夫隧取明火于日”注云“夫遂,阳燧也”;《太平御览》卷717引魏高堂隆奏曰“隧符一名阳燧,取火于日,阴符一名阴燧,取水于月,并以铜作镜,名曰水火之镜”。居延简载元康五年丙吉奏曰“先夏至一日,以阴隧取火”,阴作险,劳误释为除。不知何故作险燧,或抄写笔误。“出火椎钻”即木燧、钻燧。《论语·阳货篇》曰“钻燧改火”正义云“钻木出火谓之燧”;《续汉书·礼仪志》曰“冬至钻燧改火”;(《隋书·王劭传》曰“劭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礼记·内则》曰“左佩……金燧,右佩……木燧”注云“木燧,钻火也”。出火椎钻即唐《烽式》及《太白阴经·烽燧台篇》之“火钻”。
薪苇的采集贮备,是烽台戍卒执役之一。《墨子·旗帜篇》曰“凡守城之法……樵薪有积……雚苇有积……蓬艾有积……”。凡此除作为炊事燃料外,又为举烽火之用。唐《烽式》曰“在烽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太白阴经·烽燧台篇》则有“蒿艾、狼粪、牛羊粪”。汉简记录伐苇蒲者如下:
廿三日戊申卒三人,伐蒲廿四束,大二韦,率人伐八束,与此三百五十一束。161·11(甲960)
十一月丁巳卒廿四人,其一人作长,三人养,一人病,二人积苇,右解除七人。凡十七人伐苇五百十束,率人伐卅,与此五千五百廿束。 133·21(贺作B-T-427·2)
丁酉卒六人,其一人养,一人病,四人代苇百廿束。 317·31
(上略)戊戌令积蒲八人 沙263(簿书51)
(上略)其二人积薪十日(下略) 沙555(戍役13)
伐蒲伐苇所以积薪、制苣。积苇积薪即将所伐之苇束、蒲束堆积之。堆积甚高,故有“上住顷”“上便顷”“薄隧”皆谓其倾坠。不涂
谓不墁以泥,积薪通常涂泥,《墨子·备城门篇》曰“五十步积薪,毋下三百石,善蒙涂”。此类堆积成所的“积薪”,尚有存在于今者,多在烽台旁,整齐的排成数列(详斯书及《杂记》)。
汉简中用于烽火的燃料有以下三类:(1)薪类,有蒲薪、木薪等;(2)苇类,用以制苣,《说文》曰“苣,束苇烧”,《后汉书·皇甫嵩传》注引作“束苇烧之”;(3)畜粪类,有马矢、干马矢,干牛马矢等。但苇束亦用于建筑城塞,马矢亦用于涂地。此外烹食和取暖,亦用燃料。苣火除举烽外亦用于照明与燃烧,汉简有大苣、小苣、烽苣、角火苣、口苣等等,或由于功用而分,如角火苣可能为燕尾炬或爝火。积薪分为大小,大积薪当是燔烧报警之用,故札检有“望大积薪”。
“烽承十六,小各一寸”“烽承索八”,凡此烽承疑是烽苣。承假为蒸,乃是细薪(《周礼·委人》注,《管子·弟子职》注),《广雅·释器》曰“蒸,炬也”,《说文》曰“蒸,析麻中幹也”。唐代烽苣有一定长度,此谓小各一寸,则不足法度,烽承索则是束苣之用。
汉简与守御器并列者尚有转㯭:
转㯭皆毋柅 214·8(甲1169),258·16(甲1352),285·18(甲1541)214·5,214·47
转㯭毋柅 乙578·1
转弩毋柅 214·49(甲2431)
堠上撙㯭少二 264·32(甲1383)
劳幹曰“㯭者楼橹,无顶之屋可以四望,故曰转也”(考证2·27)。《释名·释宫室》“橹、露也,露上无屋覆也”,“楼谓牖户之间有射孔楼楼然也”。《汉书·刘屈氂传》“以牛马为橹”注师古曰:“一说橹望敌之楼也”,《文选·上林赋》注“橹,望楼”,《广韵·姥部》“橹、城上守御望楼”。214·5 转㯭与“堠楼不堪·”并见于一简,214·5转㯭与“候㯭不垂涂
”并见于一简,堠楼、候㯭乃是望敌之橹,故转㯭应别是一物。贺昌群曰“转㯭殆即文颖所谓高木橹,所以置桔槔悬兜零者也……是烽橹即烽之木橹或转橹之类也。举表于转㯭则用绳”《烽燧考》。高木橹即堠㯭,不是转㯭;他以为转㯭是附属于烽干之物。后者似有可能,《广韵·姥部》橹作“艣,所以进船”,《释名·释船》曰:“在旁曰橹”,古文字鲁、旅通用,卜辞旅字象旗杆之形,一柱一橹略同桔橰。桔橰上可以上下的横木,如舟之安橹,可以名橹。但转㯭又作转弩而转弩即是转射:
坞上转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转射空小不承长臂。
坞上转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转射毋樨 89·21
樨、柅俱从劳释。此转射(亦见55·10与烽干并列)即《墨子·备城门篇》之“转射机”。但因诸有“转㯭”各简字小而影片不清晰,难以决定其所释之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