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度
汉人所述经典简策长度,都是汉尺二尺四寸。《论衡·谢短篇》曰:“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宣汉篇》曰:“唐、虞、夏、殷,同载在二尺四寸”。又《正说篇》曰:“《论语所独一尺之意,……以其遗非经传文,纪识恐忘,故但以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后汉书·周磐传》,遗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并刀笔各一,以置棺前。”《后汉书·曹褒传》曰:“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仪礼·聘礼》贾疏引郑玄《论语序》曰“《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二尺四寸”(今本误作尺二寸,详阮元《校勘记》)。《春秋左传序》孔疏曰:“郑玄注《论语》序,以《钩命决》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故知六经之策,皆称长二尺四寸”(《通典》卷五十四许敬宗等奏引《孝经钩命决》亦同)。先秦列国简书,亦如此长度,故汲郡出土竹书《穆天子传》荀勗序曰:“勗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太平御览》卷六六五云:“又得汲冢竹简亦长二尺四寸”。南齐建元元年襄阳楚冢所出《考工记》“简广数分,长二尺”(详《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及《南史·王僧虔传》,二尺合汉尺为二尺四寸。荀勗《穆天子传序》以其所考定古尺量汲冢书为二尺四寸,而另“谨以二尺黄纸写上”,二尺亦合汉之二尺四寸。
武威出土三本竹木简,其尺度不一。
甲本木简:其平均长度在55.5—56厘米之间。《士相见》第二、四、七、九、十诸简,《服传》第二、十六、六十诸简,《泰射》第十、百十四诸简,俱长55.5、宽0.7、厚0.28厘米。《服传》第七、二十四诸简,《特牲》第四十一简,俱长56厘米。若以23.3厘米当一汉尺,则汉尺二尺四寸应为55.92厘米,甲本七篇都和此数相接近。
乙本木简:较甲本狭而短。乙本《服传》第八、三十四诸简虽已折断而皆完整,由断简接合完整后,长50.5宽0.5、厘米。若用上例推算,长合汉尺二尺一寸半,不足二尺四寸。
丙本竹简:残坏折断,且多卷曲,无一完整可度者。但《丧服》第三十一简由缀合的临摹本度之,长56.2、宽0.9厘米,仍与汉尺二尺四寸相近。
甲本、丙本都是经,所以是二尺四寸。乙本是单册的经传,所以稍短一些。汉人写书所用的简策的长短,是因其内容而分别的,如《论衡》所述“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大者即长策二尺四寸,用青丝纶编之成册,所以名之为“经”;以其为大册(长策),故名之为“典”,《说文》曰:“典,大册也”,甲骨文金文“典”字象编册在几上之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证殷人已有典册,且分别典与册。《左传》定公四年:祝佗追述周初分封,分鲁公以“备物典策”,典策即典与册。
据《后汉书·光武纪》章怀太子注所引《汉制度》述汉制皇帝策封诸侯王的策书是“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蔡邕《独断》略同。平常的诏书则是尺一。《后汉书·李云传》曰:“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注云:“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后汉书·陈蕃传》曰:“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注云:“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诏书也”;《汉书·匈奴列传》曰:“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后汉书·光武纪》注引《汉制度》曰:“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独断》同。此尺一木两行或谓尺一诏(《后汉书·周景传》注及《太平御览》卷五九三引蔡质《汉仪》),或谓之尺一板(《汉旧仪》)。民间经典以下的传记诸子和书信,则用一尺简。《论衡·谢短篇》曰:“汉事未载于经,各为尺籍短书”,《书解篇》曰:“诸子尺书”。此尺书、尺籍和短书,亦即所谓尺牍。同墓所出日忌杂占诸简以及邻近第十八号墓所出王杖十简皆长23厘米左右,都是尺木。简之最短者,如长沙杨家湾出土的战国竹简七十二简,长仅13.5厘米,当汉尺六寸,《说文》曰:“专,六寸簿也”,传记之传从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