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烽火品

四、烽火品

望见虏一人以上入塞,燔一责薪,举二蓬;夜二苣火。见十人以上在塞外,燔举如一人,须扬。望见虏五百人以上,若功亭障,燔一责新,举三蓬,夜三苣火。不满二千人以上,燔举如五百人同品。

虏守亭障,燔举,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次亭遂和,燔举如品  马42(T22C)

·虏守亭障,不得燔薪,举……  马154(玉门44)

·虏守亭障,不得燔积薪,昼举亭上烽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燔积薪如品约。14·11(甲117)

匈奴人入塞及金关以北 塞外亭img见匈奴人,举烽燔积薪 五百人以上能(应作燔)举二(应作三)蓬  288·7(甲2409)

燔三积薪……  351·8+351·6

……失亡母燔薪……  351·2

……夜见匈奴入……  351·5

(以上简疑相联接)

□时毋燔薪  马48

□□晨时鼓一通 日食时表一通 日中时表一通……  马47(722C)

戍卒三人以候望为职。戍卒定济阴郡定陶羊亏里魏贤之死。夜直候谁?夜半纪时不?谁□(得)伎戍卒除?   183·7(甲1035)

□竟卒三人,一人病,二人见。卒符归月廿三日病伤汗,卒范前不知㷭火品。46·9 A

卒三人以迹候  73·39 A

……吏在诸候□毋离,皆明蓬表,达□img,毋令□……  537·1

县承塞亭,各谨候北塞燧,即举表,皆和,昼南端亭,亭长以札暑表到日时……沙278(烽35)

……在时表火课常在内未曾见,故不知约放候言……  269·8(甲1417)

曰吏卒更写为烽火图(似圃字)板,皆放辟非燧书佐啬失……  199·3(甲1128)

具烟表如上庋?就加报  《汉晋》57·6(T 23·1、11·09)

坞上望火头三,不见所望,负三算;坞上望火头二,不见所望,负二算。   52·17+82·15(甲362)

望虏百余骑者得益爵  马61

img第远,昼不见烟,夜不见火,士吏、候长、候史、□相告□燔薪以□□□□沙552(烽39)

以上汉简所述,多属于“烽火品”。马42乃草书的较完整的烽火品一章,马154、甲117皆工整隶书誊录。唐代有《烽式》,见录于《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门,共九项,白氏《六帖》所引有节略。《倭名类聚抄》卷四灯火部引作唐式。《武经总要》曰“唐兵部有《烽式》,尤为详具。……以唐式录为前而今法次之,庶参考用焉”。其九项为:1.烽相距里数,2.每烽组织,3.置烽法与用烽法,4.应烟火法,5.放烟火法,6.放烽多少之法,7.传警,8.烽号,9.更番。《唐六典》卷五,烽候之事属于兵部之职方郎中,故《唐律疏议》卷八曰“放烽多少,具在《别式》”,“依《职方式》:放烽讫而前烽不举者,即差脚力往告之。”“依式:望见烟尘,即举烽燧。放烽多少,具在式文,其事隐秘,不可具引,如有犯者,临时据式科断”。其所引式文,皆在兵部《烽式》内。此等式文乃军事保密,故不流传。因此,汉代烽火品条文,只可见之于汉简。汉简于放烽多少既有明文的规定,可以表之如下:

此表以马42为据:积薪作责薪,责旧误释炷;燔作img从《说文》古文番省田,五百人,旧误释为贰百人,二千人旧误作二十人,均正。圆括弧系据居延简14·11(甲117)补。其所述燔一积薪在举烽之前,实兼昼夜而言,因居延汉简记“举二苣火,燔一积薪”,乃在夜间。又马42及甲117均为“虏守亭障”之烽式,而一作“昼举亭上蓬”,一作“昼举亭上烽一烟”,一烟似是亭上烟突所放烟,以代燔薪。或当读作“烽、一烟”乃分别烽与烟突之烟。

img

汉代三烽三苣之制,是有所承受的 《墨子·备城门》以下有三篇涉及信号之制。(1)《旗帜篇》曰:“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当队鼓三,举一帜;到水中周,鼓四举二帜;到藩,鼓五举三帜……到女垣,鼓七举五帜;到大城鼓八、举六帜;乘大城半以上,鼓无休。夜以火如此数。”(2)《号令篇》曰望见寇,“举一垂;入竟,举二垂;狎郭,举三垂;入郭,举四垂;狎城,举五垂。夜以火皆如此。(3)《杂守篇》曰“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妻(案当是堞),举三烽、一蓝;郭会,举四烽、二蓝;城会,举五烽五蓝。夜以火如此数。”凡此皆守城所用信号而其五垂、五烽乃由于入侵者距城远近而有所异,与汉制之因寇塞人数而有所异;稍稍不同。

唐制举烽表之制分为四类。第一类为边塞烽火。唐《烽式》曰“凡寇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及有烟尘知欲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则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蕃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贼寇三千骑以上,亦放三炬;若余蕃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寇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此据《武经总要》所引,《六帖》所引简略。)夜放四炬,昼放四烟。《唐六典》卷五职方郎中员外郎条下注云“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随贼多少而为差焉”。此制当本于隋制,《隋书·长孙晟传》曰“我国家法,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使见贼多而又近耳”。

第二类为行军中所置行烽或爟烽。《通典》卷157及《太平御览》卷335引李(靖)《卫公兵传》曰“诸军马拟停三五日即须去军一二百里以来安置爟烽。……每二十里置一烽应按……。如觉十骑以上,五十(《御》无十)骑以下放一炬火,前烽应讫即灭火。若一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即放两炬火,凖前应灭。贼若五百骑以上、五千骑同即放(《通典》作“五千骑同即放”)三炬火,凖前应灭,前烽应讫即赴军……既置爟烽,军内即须应按,又置一都烽应按四山诸烽”。以上据《通典》,《御览》“二十里”作“三十里”“五十骑”作“五骑”“一炬火”作“火炬火”“同即放”作“以下即同放”。《武经总要》前集卷五“行烽”门所述略同,惟“安置”作“权置”又作“十骑以下即举小炬火”“若不及百骑至二百骑即放一炬,若三百骑至四百骑即放二炬,若五百骑至五千骑即放三炬”。此行军权置的爟烽,亦当为唐代《烽式》之一,疑与《封禅书》的“权火”相类。乃属行军临时设置。

第三类为平安火。《武经总要》前集引李筌《太白阴经·烽燧台篇》曰“每旦夜平安举一火,闻警鼓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版画从刊本),文渊阁本作“每昼夜平安举一烽”,《通典》152守拒法作“每晨及夜举一火,闻警因举二火”。《唐烽式》曰“若依式放烽至京讫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此条所述,除举平安火外,其二火、三火及烧柴笼俱与唐《烽式》有所不同。平安火为一烽,与告贼一烽的分别在于应灭的次数。

第四类为城守举表之法。《通典》卷152引《守拒法》曰“城上立四队,别立四表以为候视。若敌欲攻之处,则去城五六十步即举一表,橦梯逼城举二表,敌若登梯举三表,欲攀女墙举四表。夜即举火如表。城上四队之间各置八旗”。此所述与《墨子·旗帜篇》相近。

以上四类,惟第一类为边塞常设之制,与汉简相类,都以入寇人马多少而定举烽举苣之数。

汉代是否应有平安火?王国维据沙84“六月丁巳,丁亥第二百一十,苣火一通自东方来”以为汉有平安火之证。此实不可据,此简与沙86、87同出T6B,乃同时之简,而后者乃记某时所望见之火,不是平安火。但马47“晨时鼓一通”及日食、日中各“表一通”,似乎是报时或报平安者。《太白阴经》卷五《严警鼓角篇》曰“夹城军野营行军在外,五更初,日没时捶鼓一通,三百三十捶为一通,鼓音止则角音动,吹角一十二声为一叠,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鼓三角而昏明毕”。《武经总要》前集卷五漏刻法略同。

汉制“戍卒三人以候望为职”,与《墨子·号令篇》“表三人守之”同。其所以三人守之者,因共有三烽、三表。唐制四苣火、四烟筒,故唐《烽式》曰“每烽置烽子六人……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日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太白阴经·烽燧台篇》及《通典》152《守拒法》略同)。又曰“烽子则昼分为五番,夜分持五更,昼候烟,夜望火”汉制戍卒三人,分番守更望火,如居延简88·19(甲526)乙、丙、丁三更由三卒分别应火。凡此戍卒,“皆明烽表”“知烽火品”。烽燧长则“以札暑表到日时”。凡望火头不见者,一火头罚一算;望见虏骑满百者得益爵,晋、唐亦有罚款的规定。《太平御览》335引“晋令曰误举烽燧罚金一斤八两,故不举者弃市”。《唐律·禁卫篇》曰“诸烽候不警、令寇贼犯边,及应举烽燧而不举、应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若放烽已讫而前烽不举、不即往告者,罪亦如之。以故陷败户口军人城戍者,绞。即不应举烽燧而举,若应放少烽而放多烽,及绕烽二里内辄放烟火者,各徒一年”。(见《唐律疏议》卷八)。律文定罪各条,皆由于违反《烽式》的规定,参见《疏议》。

放烽多少乃指同一烽台同时并举数烽或数苣,此由入寇人数而有差别,烽火品与《烽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误者有罪。至于每一烽火应持续多少时间,则唐《烽式》曰“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一日。若昼放烟,至夜中放火,无事尽一夜。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无事尽一夜,疑有脱误,应作“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夜”方与上文合。汉简一苣火,二苣火,乃指放烽多少之数,至苣火、烽火、烽表之一通、再通、三通则有两种可能:一或指所放之时间,一通相当于一时;二或指应灭的次数,唐《烽式》“凡放烽告贼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一通似应即灭,二通、三通乃二应灭与三应灭。

唐《烽式》曰“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烽”,又曰“后烽放讫,前烽不应,烟尽一时,火尽一炬,即差脚力人走问,探知失堠或被贼掩捉”。《唐律疏议》卷八引《职方式》“放烽讫而前烽不举者,即差脚力往告之”。《唐律》规定,凡应举而不举及放烽讫而前烽不举不即往告者,同为徒三年。在汉代,似亦如此。居延简有“表至第十二隧,隧长不举”(203·46)的记录,而沙552所记,似属烽燧相距远,昼不见烟,夜不见火,则士吏、候长应相告以燔薪。表间举苣,本为《烽火品》所规定,但天气阴晦,亦可白日放苣,如居延简曰“二十日晦日举堠上一苣火”(428·6)。又居延简曰“传言举二苣火燔一积薪”(427·2 C)当系前烽不应故使人传告。

唐《烽式》曰“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汉代规定可能短于此数。居延简28·1(甲211)曰“甲渠鉼庭隧以日出举坞上□一表一,既下餔五分过府,府去饼庭□百五十二里”,凡十一小时左右而行数百里而已。

唐《烽式》曰“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此与汉制三、五里设一隧,亦不相同。

唐《烽式》曰“凡掌烽火直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唐六典》卷五“凡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其逼边境者筑城以置之,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据《烽式》。汉制一隧大率为十人,隧有长,无副。其一台人数多于此者,则为候长、或一候官治所。

唐《烽式》曰“凡烽号隐密不令人解者,惟烽帅烽副自执”。烽号当指上述以外利用烽火变化所作的信号。譬如,甲211记鉼庭去府数百里,日出举表而下餔五分到府,而府知此表来自鉼庭燧,此必传表之际附带始举燧的番号。居延诸隧往往用数字相称,敦煌烽第亦称第一第二,凡此都所以便于传递。

《烽火品》寇入塞一人以上与十人以上皆举二烽、二苣,其分别在后者“须扬”。此所谓扬者即《墨子·杂守篇》所谓“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此或亦属于烽号之一。

以上就已出土的为数有限的《烽火品》和唐代兵部的《烽式》作一些比较。但是汉代烽式应不止此,可以由汉简中有关烽火放应记录加以补充。并且,烽火条例不但因时间先后有所不同,也可能由地区不同而小有所异。因材料稀少,还未如此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