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夜

四、五夜

《初学记》卷二十五漏刻一引“《汉旧仪》曰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汉书·西域传》杜钦曰“五分夜击刁斗自守”,师古曰“夜有五更,故分而持之也。”《续汉书·百官志》补注引蔡质《汉仪》曰“凡宫中漏夜尽,鼓鸣则起,钟鸣则息。卫士甲乙檄相传,甲夜毕,传乙夜,相传尽五更”。《周礼·司寤氏》“掌夜时”郑玄注云“夜时谓夜晚早,若今甲乙至戊”。《汉书·天文志》述宣帝本始元年、地节元年时事已有甲夜、乙夜之称。瓦因托尼出土简(88·19=甲526)有乙夜、丙夜、丁夜。瓦因托尼简属于汉武帝末至昭帝时物,则至迟昭、宣时已有五夜之分。

五夜之制,相沿至于魏、晋及其后。《魏志·曹爽传》曰“自甲夜至五夜”,《晋书·赵王伦传》曰“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筹,以鼓声为应”。《颜氏家训·书证篇》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隋书·天文志》曰“夜有甲乙丙丁戊”。五夜即五更,有率更之官掌时刻。《汉书·百官公卿表》“詹事,秦官……属官有太子率更”,师古曰“掌知漏刻”。《汉旧仪》曰“率更令,秩千石,主庶子舍人更直,亡新更为中更,丞一人,秩四百石”。

由上所述,可知汉代历家以十二支分十二时,并以五天干名五更。乃《北齐书·南阳王绰传》曰“以五月五日景时生”,景时即丙时,不是丙夜。历法中有甲、丙、庚、壬时,以寅后卯前为甲时,巳后午前为丙时,申后酋前为庚时,亥后子前为壬时等[23]。

汉代昏时以后为夜,我们暂以夜食、人定、夜少半、夜半、夜大半五时分相当于甲、乙、丙、丁、戊五夜,如前表甲栏下所列。五夜尽即五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