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长——隧·署
根据第八表所排列,分属于八个候官的隧约在二百六十名左右。和候长一样,它们并不齐全,实际存在过的隧名还要多些。在防御组织的候望系统中,隧是最基层的哨所[15],即烽火台和它的屋舍。从残存的简文看来,每隧的人数不多,少者一、二人,多者五、六人。因此除了隧长外,属吏很少见,只有以下破城简诸例:
十一月癸巳士吏强付卅五吏张疆 214·101
高沙吏 308·38(瓦) (同简有高沙卒,82·29有高沙隧)
第六隧助吏东郭尊见 助吏王□ 110·20(甲629)
第二亭长舒受将军从吏德 275·22(甲2546)
诣隧史问卒褒安在 84·17(甲479) (简不清晰,史或应释吏,马衡释史)
…隧长延年 /隧□临 238·18
其一人伍百,二人养,一人病。右解隧四人 132·40
□第一伍百□□ 104·30
…三月钱,癸巳,虏人五伯众尹谊 262·16
“卅五吏”当指第卅五隧之吏,犹“第卅七卒”之例;同例,“第一伍百”即第一隧伍百。隧史、助吏当是隧长下极小之吏。所谓“伍百”“五伯”应与前述千人官千人下的“五百”分别,后者乃五百人之长,而“伍百”乃同伍中五人之长。《汉书·韩延寿传》“又置正五长”,师古云“同伍之中置一人为长也”。崔豹《古今注》曰“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为伍,伍长为伯,故称伍伯。一曰户伯,汉制兵吏五人一户灶,置一伯,故户伯亦曰火伯,谓一灶之主也。汉诸公行则户伯牵其伍以导引也。”《后汉书·曹节传》“越骑营五百妻有美色”,注引“韦昭辨释名曰:五百字本为伍,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汉简之伍百、五伯为隧中的伍长,汉简之“伯使”则为驱除道路的小吏,二者有别。但汉世亦有以伍百为行杖人或开道人的记载,如《后汉书·弥衡传》曰“江夏太守黄祖……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又《宦者传》注云“案今俗呼行杖人为五百”。《望都汉墓壁画》门下小吏之右有“辟车伍百八人”及“伍百二人”,《唐六典》卷十四引《汉旧仪》曰“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续汉书·舆服志》曰:“车前伍伯,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六百石皆四人;自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皆二人。黄绶,武官伍伯,文官辟车。铃下、侍阁、门阑、部署、街里走卒,皆有品程,多少随所典领。”
《说文》曰“
,塞上亭守㷭火者”,是隧所在的烽火台即守烽火之亭,《汉书·匈奴传》谓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故隧亦可以称亭。汉代所谓亭非常复杂,另详别篇。以下但列亭、隧同名之例:
殄北第二隧长舒 213·16(甲1164)(瓦)
灭寇隧 114·20(A18)
广地破胡隧 128·1(查)
骍北隧 77·79(金)
通泽第二亭长舒 148·1(甲838等)(瓦)
灭寇亭 114·20(A18)建昭二年
广地破胡亭 103·42(破)
肩水骍北亭 339·3(地)
以上四处,可能隧、亭同名同实。汉简“居延亭长”“月奉六百钱” (178·30=甲1013)与隧长同。
在《汉简考述》中曾述及额济纳河两岸烽火台四围有矮小的墙垣,即所谓坞。《说文》曰“隝,小障也,一曰庳城也”,《后汉书·马援传》曰“起坞候”,注引《字林》曰“坞,小障也,一曰小城,字亦作隖”。《后汉书·西羌传》曰“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又《西羌传》曰“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又《顺帝纪》永和五年作“坞三百所置屯兵”,又《皇甫规传》曰“覆没营坞”,《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服虔《通俗文》曰“营居曰坞”。由此知坞、坞壁、营坞及坞候之坞皆指亭隧。汉简所称坞,其例如下:
第三隧卒桥建省治万岁坞 214·118(破)
望禁奸坞上烽火 288·11(金)
…令史光敢言之遣中部坞长始昌送诏狱所还 218·3(金)
福禄仓丞敞移肩水金关、居延坞长王玟 15·18(金)建平三年
附 凌胡隧坞乙亥已成,谨罢卒 《沙氏》66
据第八表,甲渠候官有万岁隧,肩水候官有禁奸隧,则坞可能即隧,坞长即隧长。除一部分亭长和坞长可能为隧长外,以下三名亦都是隧长:
…[督]隧长胡钱六百……年四月己亥士吏强付督隧长贵 214·113(破)
·功令第
五,士吏、候长、烽隧长常以令秋试射 285·17(甲1542)(破)
尉、候长、武隧长 308·27(甲1634)(瓦)
隧长月奉为六百钱,此督隧长亦领钱六百,故推定也是隧长的月奉。烽隧长、武隧长次在候长下,故自必为隧长。隧长而加称为武,所以区别于文隧长。士吏、候长和隧长都可以是武吏,也可以是文吏,以下诸名籍所记,可以为证:
文吏万岁候长 173·6(破)
…候长公乘蓬士长当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 562·2(甲2359)(地)
肩水候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179·4(甲1014)(地)
肩水候官并山隧长公乘司马成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 13·7(甲114)(地)
肩水候官始安[隧]长许宗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37·57(金)
张掖居延甲渠塞有秩士吏公乘段尊 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57·6(破)
最后一简是东汉初期的,而西汉士吏实以督烽火、候望、盗贼之事为职,乃是武职。至于文、武吏之别,似不以通文法为标准,《汉书·何并传》述并为颍川太守时“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可知文、武吏职责有别而皆晓文法。然武吏或有不谙文法的,《汉书·朱博传》曰“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据汉简名籍,文吏、武吏的候长、隧长都同样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则似乎更文法乃一切吏所必需。
在第七表中,对于8个候官、53个候长、候史的隶属,有五分之四是根据简文本身(冠以候官名或其它的联系)而决定的,有五分之一是根据出土地推定的。后者之中可能有出入,如推定为甲渠候官的候长,可能属于殄北或卅井候官;推定为肩水候官的候长,可能属于仓石或庾候官。
在第八表中,罗列了260名左右的隧名,分隶于7个候官(仓石候官无可隶属的隧)。其中,属于居延都尉的占三分之二,属于肩水都尉的占三分之一。这些隧名可分为三类:甲类103名,系由简文本身(冠以候官、部名或其它的联系)而决定的;乙类45名,系顺次序数的隧名;丙类112名,系由出土地推定的。甲、乙类简的出土地,约如下述:
殄北候官 多数出于破、瓦,少数出于宗、博。
居延候官 多数出于破,极少数出于地、金。
甲渠候官 大多数出于破,少数出于A2、A3、A6、布(即A22)、瓦、宗、博,也有少数出于地、大。
卅井候官 多数出于A18、A21、布、博和破,极少数出于大、金。
广地候官 出于破、地、查、大、布和A25,都很少。
橐他候官 出于地、金、查、大、和布,都很少。
肩水候官 大多数出于地,其次出于金、大,极少数出于破、博。
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甲渠和肩水所属隧名分别出于两候官所在的破城子和地湾。卅井候官所属隧名多数出于A21、A22和博罗松治,后者是候官所在。瓦因托尼和宗间阿玛皆属于殄北候官,后者可能是候官所在,故殄北所属隧名多出此二地。破城子又是居延都尉府所在,所以此地也出属于它所管辖的殄北、居延、卅井三候官所属隧名。大湾是肩水都尉府所在,所以此地也出属于它所管辖的橐他、肩水二候官所属隧。地湾、金关和广地、橐他二候官相近,所以此二地也出此二候官所属隧名。北部的候官如甲渠、卅井所属隧名,偶然也出现于南部的大湾、金关简中;南部的候官如肩水所属隧名,偶然也出现于北部的破城子、博罗松治简中。这种偶然交叉出现的例子极少,因此我们可以用出土地来大致推定丙类隧名应隶属的候官,其例如下:
殄北候官 凡瓦、宗出土的和一部分破、博出土的属之,可能有属于甲渠的。
甲渠候官 凡破城子及其邻近出土的属之,可能有属于殄北、居延、卅井的。
卅井候官 凡A18、A21、A22和博出土的属之,可能有属于甲渠的。
广地候官 凡A25出土的属之。
橐他候官 凡金关出土的属之,可能有属于肩水的。
肩水候官 凡金、大、地出土的属之,可能有属于橐他、广地的,也有可能属于仓石私庾候官的。
上述甲、乙两类隧名与出土地的关系,和候长表的情况是相类同的。
甲类隧名之前,往往冠以候官名,但亦有冠以部名、都尉名的,举例如下:
[都尉] [候官] [部] [隧]
居延 殄北候官 殄北隧
居延 殄北 察北隧
居延 甲渠候官 当曲隧
居延 甲渠 第六隧
居延 甲渠隧
居延候官 定居隧
卅井 降虏隧
广地候官 广地隧
广地 万年隧
橐他 延寿隧
肩水候官 如意隧
左后部 如意隧
由此可知隧名和部名一样,其前多冠以候官名,因此只能确定某隧属于某候官和某部属于某候官,而不易确定某隧属于何部。居延都尉所属诸隧,冠以都尉名的较多,此例不见于肩水都尉所属诸隧;肩水候官所属诸隧或冠以部名,此例则不见于居延都尉所属诸隧。
南北二都尉各属百数以上隧,因此有同名者,约有十名以上,其例如下:甲渠和广地,并有万年、破胡、乐哉隧;甲渠和肩水,并有驷望、执胡、望虏、万岁隧;卅井和肩水,并有辟非、欢喜、受降、破虏隧;殄北和肩水并有要虏、要害隧。由此可见同一都尉所属隧,皆不同名惟有一例外,甲渠、广地并有破胡隧而地湾简又有“肩水破胡隧”,表中广地与肩水二候官遂同具破胡隧。根据同都尉不能有同隧名之例,“肩水破胡隧”似应解说为肩水都尉所属破胡隧,与广地破胡隧是一。
与部名同例,甲渠候官下的隧名有两个系统:一种用专名,如临木隧;一种用编号顺序,即第一隧至第卅八隧。后者有年号的,最早见于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简(6·5,101·33),最晚见于天凤三年(公元16年)简(225·11),可知序数隧名存在甚久。225·11简记第三隧长补为止北隧长,则两种隧名并存,与序数部名同例。
甲渠第一至第卅八隧,常冠以候官名“甲渠”或“居延甲渠”,应在额济纳河下游两岸破城子南北三十余烽台遗址所在。在《汉简考述》中,已述就出土简知A2是第卅五隧,A6是第十六隧。A6以北至T3共十二烽火台,则T3应为第廿八隧。T3至A2约为10公里,甲渠塞各隧间距皆为1300米,则T3至A2之间原应有六个隧,遗址已堙没,是为第廿九隧至卅四隧。A2为此塞今存最北一烽台,第卅六隧至第卅八隧应在其北,试为排列出三个地位。A6以南现存十三个烽火台和一个障(A8)遗址,后者即破城子,是居延都尉和甲渠候官所在。T21是最南一个烽火台,其南遗址无存;但T21与T20之间,据其间距,知其间原应有两个隧,试为排列出两个地位。如此A6以南至T21加两空位,共可排列十五个隧,即第一隧至第十五隧。由上所述,可以复原甲渠候官第一隧至第二隧的位置如下图:
以上作×号者是据空位所增补,其它A、T等号的遗址可参阅《汉简考述》所附“亭鄣分布图”。此三十八个隧,大致分为汉简所已见到的八个序数部,约如下所推定:
[部名] 第四部第七部第十部第十一部 第十七部 第十八部 第廿三部第卅七部[隧名] 1—4 5—7 8—10 11—13 14—17 18—22 23—30 31—38[隧数] 4所 3所 3所 3所 4所 5所 8所 8所
这主要根据第廿三部复原的。24·2(甲182)“第廿三部卒十二两廩名廿二人”,下列第23—30隧卒名,可证第廿三部包括了第23—30隧共八所隧。此部由第廿三隧得名,故部候之仓称为第廿三隧仓,见176·38+190·10+193·7(甲992,河平四年)、286·7(甲1551,建平五年)和317·13(甲1693)。破城简有吞远仓(133·13=甲755,136·48=甲775,136·16=甲776,198·3=甲1159,甲附9,176·34有建昭、甘露年号)和收虏仓(135·7,河平元年),都是属于部的。据此则160·5(甲946)一札的残辞可稍加复原如下:
[第廿三] 廿六隧 奉□百
廿八隧 奉六百
第□□
卅一隧 奉三百
[第卅]七 卅三隧 奉四百
卅四隧 五日奉
□□隧 □□□
可证31、33、34以至38诸隧属于第卅七部;26、28诸隧属于第廿三部,合于24·2(甲182)所述。第卅七部是序数最北一部,在A2南北,今惟有A2(第卅五隧)尚存遗址。北部与北仓相近,故174·31简曰“第卅七士吏宣所受北仓”。此部北与鉼庭部相接,故24·15(甲180)曰“候长武光、候史拓,十月壬子尽庚辰积廿九日,日迹从第卅隧北尽鉼庭隧北界,毋阑越塞天田出入迹”;又33·22(甲235)曰“鉼庭隧还,宿第卅隧,即日旦发第卅,食时到治所,第廿一隧…”。此可证鉼庭在第卅隧之北,而第廿二隧在第卅隧之南。鉼庭之北为殄北,故161·6简曰“积薪日入三分,鉼庭隧长周安付殄北。”
第廿三部在第卅七部之南,而第廿三部之南则为第十八部,包括第18—22隧。兹据破城168·19札的残辞稍加复原如下:
[□□□□□□□] 第十八卒陈隐 第二十卒张□ (下缺)
[□□□□□□□] 第十九卒成仪 第二十卒毌丘
[第十八卒□□] 第十九卒华直 第二十一卒翟□
[第十八卒□□] 第十九卒张寿 第二十一卒夏□
[第十八卒□□] 第二十卒□弘 第二十一卒□□
下缺当有第二十二卒名。此五所隧,第二十二隧在北,第十八隧在南,故简(188·25)曰“第二十二隧南到第十七隧二十一里”。自第二十二隧南至第十七隧以北为第十八部,其遗址在T7、T8、T9、A5、T10,各相距1300米,而汉简以为它们各相距4汉里,是1汉里仅折合325米,与近世学者推定1汉里为400米左右者不同。
以上推定甲渠候官最北(第三十七、二十三、十八)三部所统辖的二十一个隧,其南五部应从第十七隧南至第一隧,因第十八部最南为第十八隧。根据部名与隧名相应的关系,推定以下各部的隧次:
123④|66⑦|89⑩|⑪1213|141516⑰|⑱……22|㉓……30|31……⑦38凡有圈的数字皆为部名,则第十部应如上列为8—10三隧,下推第七部为5—7隧,第四部为1—4隧。第十一、十七两部应为11—17隧,各有三、四所隧,今暂以第十一部为三所,十八部为四所。凡此皆没有其它简文为证。131·11简曰“收虏隧长田彭兼领第一”,则第一隧应与收虏隧相邻。6·7(甲46)简曰“…候长光,六月甲子尽癸巳三十日,日迹从第四隧南界北尽第九隧北界,毋越塞阑出入天田迹”,依朔闰推之,六月甲子朔癸巳晦是甘露元年六月,候长充即267·20(甲2422)“甘露四年七月甲子甲渠候长充”及135·26简“居延甲渠候长戴充”。由此知第七、第十两部傍于甲渠部。
由上所述甲渠序数三十八隧统于八部,各部所辖隧数不一,多者八所,少者三、四所或五所。若以同数之隧为候长治所,如第四部治第四隧,第二十三部治第二十三隧,则各部治所相距不等。
少数甲渠候官的专名候长,也可以推求其所属各隧,举例如下(皆破城简)。
(1)甲渠吞远部
194·2(甲1126) ·右吞远部六所
112·29 吞远部:候史、吏已取,吞北隧长为已取,万年隧长已取。今取三千六百。
267·7(甲2434) 居延候史李赦之三月辛亥迹尽丁丑积廿七日,从万年隧北界尽次吞隧南界,毋人马阑越塞天田出入迹 (当在建昭四年)
276·17(甲1491)…[候长]八月丁酉尽乙卯积十九日,日迹起吞远隧、莫山隧至不侵隧,毋阑越塞天田出入迹 (当在竟宁元年)
居延候史李赦之或即258·7(甲1354)之“吞远候史季赦之”,李字不清,马衡释李,或是季字。吞远部六所中应有吞远、次吞、吞北,可能有吞奴。汉简有万年、莫山和不侵候长,故知万年、莫山和不侵不属于吞远部而俱与之相邻。
(2)甲渠止害部
133·25(甲752) □□隧卒王博 当曲隧卒王安世
止害隧卒王宪 驷望隧卒王□□
止北隧卒陈□ □□[隧卒]□□□
此可能为止害候长所属六所,所缺或为化胡隧,参68·113简,化胡隧与驷望隧并列。
(3)甲渠俱起部
40·20 候长胡霸二百 惊虏隧长富□…
执胡隧长范安世四百伏地 俱南隧长王□…
□虏隧长屯仁五百 俱起隧长孟昌六百
武疆隧长□应□五百五十
157·12 步光见为俱南隧长不为执胡隧长
40·20简两排上有“出钱三千三百五十”,则惊虏、俱南两隧长应得一千五十。73·23简曰“第四 惊虏张米 望虏李盖”,则上所列屯仁应是望虏隧长。此六隧属于俱起候长。
除了上述甲渠八个序数部和三个专名部以外,其它候官也有少数表明部、隧的隶属的。卅井候官的累虏、降虏两隧简出于A21与A22,后者可能是累虏候长治所,据25·12(A21)使降、欢喜两隧并列;据214·34(破)欢喜隧属于卅井候官;据170·5(A21)欢喜隧属于累虏候长。因此卅井累虏部至少有累虏、降虏、使降、欢喜四隧。232·28(甲2460)(地)记“南部隧六所”,而甲1(查)所述广地南部候长下有破胡、涧上两隧。金关简(288·6)并列临利、驷望、临莫、伏胡、要虏、要害六隧卒各一名,可能是肩水一个部。
破城简所记甲渠三十八个序数隧,甚为完整。以序数名隧、亦不限于甲渠候官。如瓦因托尼简(273·28,308·24)有殄北第二隧,破城简(214·129)有殄北第十五[隧],是殄北候官有序数隧名。地湾、金关简中序数隧名,属于肩水候官,其例如下:
□□候官第六迹候簿 36·16(甲234)(地)
…食第六卒蔡毋畏等八人十月食 41·9(甲298)(地)
第六隧长氐池长乐里徐更申 255·4(甲1320)(地)
…武马□坞第五卒 513·16(甲2148)(大)
…[第]廿七隧 廿… 131·53(地)
·右第一隧四人 37·19(金)
槀矢千五十,其卅四
呼:三辟非,十二如意,二第廿,八临渠,廿一完军。
䖟矢千二百,其册
呼:獾胡十八,辟非三,如意二,第六八,临渠六,完军三。75·17(金)
第一例似应补足为“肩水候官”,肩水候官的隧名前常加“肩水候官”,但甲渠所属亦或作“甲渠候官第几隧”。末例记检验诸隧弩矢损坏数字,槀矢1050枚中折裂者34枚,下分记五隧各坏若干,合之为46枚;䖟矢1200枚中折裂者40枚,下分记六隧各坏若干,合之适为40枚。由此可证与辟非、如意、临渠、完军并列之“第六”、“第廿”皆隧名,而如意、临渠等隧于地湾简中明记它们属于肩水候官,则地湾、金关所出第六、第廿等隧亦应属于肩水候官。
兹将上述三类隧名,并部候、遗址所数,列表(见下页)。
由表可知已见隧名多于现存遗址中的隧址,而汉代居延、肩水二都尉所辖隧数,应多于下表所列,因出土简究非完整。其中以甲渠候官简较齐备,可略作推测。28部名中,约20部确属于甲渠,甲乙类隧名共72隧确属于甲渠,大约甲渠候官有20部80隧(或许再多一些)。如此则甲渠候官的吏员至少有候长20人、隧长80人,此外尚有士吏、候史若干人,总数在百人以上。一隧若为三卒,则80隧应有240人以上。甲渠候官所在的破城所出简曰:
吏员百八人,四人见,其二人候、尉不食,其二人劾系。 271·22(甲1434)
吏员百… 112·15
卒员三百七[十□人] 112·16
这可能为某一时期甲渠候官吏、卒的总数。肩水候官所在的地湾所出简,则有以下记述:
凡吏八十一人,用谷百七十石 387·15(甲1807)
最凡吏卅·… 536·20
□候以下九十一人,其册二人已得三[月奉]… 118·3
则肩水候官吏员当为八、九十人。如《汉简考述》所述金关以南有东西两部百里塞,共有三候官,则肩水候官所属只能在百里塞上置隧。据上表,确属肩水的隧约40名,部约5名(其它3名不确属),大约相差不大。甲渠的部、隧所以较多,或由于它不止设隧于百里的塞墙上,塞内外也有;因为汉制塞为百里,而隧与隧的间距为三、四里,则百里塞上无法容80个隧[16]。甲渠、肩水是这条边塞上南北两个较重要的候官,规模应较大,其它的候官组织或许要小些。但居延、卅井、广地、橐他四候官部、隧名不足数,仓石、庾候官未见隧名,则由于没有发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