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
汉代天文家对观察天象和制定历法,较之先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阴阳五行说非常盛行,糅合阴阳五行与天象历法所作成的占时日吉凶的“式”,虽完全属于迷信的用具,却仍然保留了有价值的科学部分。当运用“式”时,首先需分时、定向。后来用十二辰代表十二时,用罗盘来定方向,不能不说是由“式”演化出来的。
文献上对于式的记录,约有以下诸事。《周礼·大师》曰“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郑众注云“大出师,则大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史记·日者列传》曰“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索隐云“按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补曰“卫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视月之光,观斗所指,定日处乡,规矩为辅,副以权衡,四维已定,八卦相望,视其吉凶,介虫先见”。又曰“平运式,定日月,分衡度,视吉凶,占龟与物色同”。《汉书·王莽传》下曰“天文郎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师古注云“栻所以占时日,天文郎今之用栻者也,音式”。(北宋本、汲古本作拭,官本作栻)。《唐六典》卷十四曰“凡式占,辨三式之同异: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27]。又记“凡用式之法”曰:“今其局以枫木为心,枣心为地,刻十二辰,下布十二辰。以加占为常,以月将加卜时,视日辰阴阳,以立四课……。又辨十二将、十二月之神”。《广雅·释器》曰“栻,梮也”。
由上所述,可知式(栻、拭)局(梮)与天时并指一物。其实物之见存于世者有以下各件。
(1)汉铜式(地盘) 《奇觚室吉金文述》15·34著录,名“汉四门方镜”,濮瓜农旧藏,后归前山东图书馆,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宽14.3,厚0.6厘米,正方形。其中央浅圆坎径8.9,深约0.4厘米,坎底平整而四围垂直,所以容天盘,可以旋转而无需中轴。地盘自内向外列三层:一层八天干;二层十二地支,地支之间绘人、兽及屋舍一;三层二十八星宿。子、午、卯、酉匡以门形。四维(角)分别为天、地、人、鬼四门,分属戊己。《奇觚》所印天盘地位略成椭圆形,此由于拓纸收缩不均之故,据我所得拓本作正圆形,后见实物亦如此,故可定为式盘(图一)。
图一 西汉铜式 (2/3)
(2)汉象牙式(天盘) 《双剑誃古器物图录》2·39著录,名“汉象牙七星盘”,于省吾旧藏,今在故宫博物院。盘面径6.2,底径6厘米,四边斜入,中心有穿孔,所以植地盘的中轴而旋转。中央刻北斗七星,自内向外刻三层:内圈十二神,中圈十二辰及十干,外圈二十八宿。背面近缘处又刻“天刚”二字。传山西省离石县出土。
(3)东汉初漆木式(天盘) 石岩里墓201出土,《乐浪彩箧冢》插图46、图版一〇二著录,名“式占天地盘”。残存一半,木上髹漆成层,径约9.4厘米。中央为北斗,七星穿孔,原以粟玉嵌入。自内向外刻书三圈,略同于牙式。此墓同出有元始四年(公元4年)漆器一件和居摄三年(即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漆器三件,当属于王莽时或东汉初墓,不得早于公元后9年。
(4)东汉漆木式(天盘与地盘) 王盱墓出土,《乐浪》图版一一二著录,名“式占天地盘”。天地盘虽皆具而残破收缩,字迹不易辨认。据田泽金吾所作复原图,地盘宽20.5,天盘径13.5厘米。天盘中心有孔,所以植地盘的中轴而旋转。以黄色为地,七星、划线及天盘与地盘之间朱绘,文字、卦象及七星外圈则为黑漆书。天盘自内向外四圈:第一圈十二神,第二圈十二辰与十干,第三、四圈阙释。地盘自内向外列四层:第一层八干,四维及二绳为八卦;第二层十二辰;第三层阙释;第四层二十八宿。略同于铜式而无四门之名。此墓同出有建武二十一年、二十八年及永平十二年漆器,故其年代不得早于公元68年,大约在章帝前后。
(5)六朝铜式(天盘与地盘)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7期20—23页著录,名“六壬式盘”,今在上海博物馆。地盘厚0.2,宽11.2×11.4,天盘径6厘米。天盘契入地盘中坎内,中心有轴以旋转。天盘隆起作球顶形,凸出地盘1.9厘米(图二、三)。天盘刻字略同于牙式,惟中无北斗。地盘刻字略同于汉铜式,惟无十二辰之间的画象而多三十六禽一圈。盘背刻《式经》两段。审其字体亦早于隋唐,故推为六朝式。严敦杰亦以为其时代“最迟不得后于隋”;又说此式尚未配合七曜,故肯定在唐代袁天罡以前。
图二 六朝銅式拓片(正)
图三 六朝铜式拓片 (背)
以上五器,前人间有考订。王振铎对(1)(3)(4)三器和《淮南子·天文篇》的图局有所论述[28]。(4)器曾由原田淑人和田泽金吾作了简略的考释。(5)器则有严敦杰的“跋六壬式盘”[29]。以上五器,过去著录或误为方镜,或泛称为盘,都是错误的。汉人所记“抱式”、“旋式”、“援式”、“运式”、“按栻”,式为名物,故在动词之后。式有木制的,故字或从木作栻;式可旋转,故字或从手作拭。式为占家用以占卜的法器,故可以名其物为“占式”,而不可以称“式占”。式是由天地盘组合而成的,称之为“占式天地盘”亦属不当。后世地师称之为星盘,乃是俗名。
《史记·日者列传》附褚少孙所补,记武帝时占某日取妇的占家有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历、天人和太一等七家,而《汉书·艺文志》五行家所录仅羡门式。《论衡》所记除五行家(诘术篇)外又有工伎家(说日、四讳、辨祟、难岁等篇)等。《隋书·经籍志》所录有太一式、太一龙首式、遯甲式、黄帝式和六壬式等,可以代表六朝之式家。《颜氏家训·杂艺篇》曰“吾尝学六壬式,……寻亦悔罢”。《唐六典》三式,官家有雷公、太乙二式,民间士庶所用有六壬式。不同时代与不同家的式,应稍有差异。
汉代四器所同者:(1)篆书,(2)斗柄指天刚,(3)列十干、十二支、十二神、二十八宿,(4)分四维、八方。所不同者:(1)斗魁的位置,(2)戊、己的位置,(3)八卦定向,(4)四门,(5)十二将(兽)。六朝式与汉式不同之处:(1)隶书,(2)列三十六禽。实物的形制与文献所记大略相同,试为比较如下。
“式”由天地两盘构成,天盘在地盘上所以旋转,以斗柄指向。天盘为天纲,地盘为地辰,法天地,象四时。至天、地盘的内容,可以《淮南子·天文篇》作为解释。先述地盘。
《天文篇》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式也是“上圆法天,下方法地”。
《天文篇》曰“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蹏通之维。日冬至,则斗北中绳……;日夏至,则斗南中绳……”。又曰“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日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二绳之四端为“四仲”,故卯、酉为“东中”、“西中”。四维之间列十二辰,故《天文篇》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此四维、四仲的排列,与铜式相同。铜式于子、卯、午、酉四字外作三面匡形,象门形,为四仲;于四维作斜宽带,内书戊天门,戊地门、己人门、己鬼门;四门与天盘外圈之间各一大乳丁,乳丁两旁有小圈,或表示为四钩。《天文篇》曰“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半,故曰刑德合门”。《卜筮书》[30]卷第廿三(课用法第三)记式之课用法引经(应是《式经》)曰“二月建卯,出万物之门;八月建酉,内万物之户。日出于卯,生于酉。……故曰卯、酉之辰为二八之门”。又引“经曰天一立二八之门,阳立于后,阴立于前。……天一前为阳位,后为阴位”。《五行大义》[31]卷五引《元命苞》曰“春时日临兑酉,是二八之门,日所入处”;又引《考异邮》曰“所以学门谓之虎门,乃画虎于门者,以兑居西方”。《卜筮书》引《经》曰“又四仲神为用而临四仲,传复得四仲,亦匿罪人”。
铜式四门中的地门、人门,刘心源误释为出门、入门。式上“地”字似可隶定为
,《玉篇》古地字作埊,与此相近。天与地、人与鬼相对,故此必为地门,或作地户。《意林》卷三引《论衡》曰“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越绝书》卷八曰“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素问·主运行大论》曰“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后二书亦可推定为东汉时作。六朝铜式则四维作西北天门乾、东北鬼门艮、东南地户巽、西南人门坤。《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四曰“易曰艮为狗,艮既是门阙,狗以守防也”。汉铜式以四维、四仲定方位,东汉木式地盘上则加八卦卦象以表示方位。铜式的年代可能早于木式,但无法证实;它不以卦象而以维、仲表示方位,则是较早的形式。《天文篇》述五星所记四方、五行、四时、四兽和八干,约如下表:
又曰“故曰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此所记四方、四兽与十干相配,与铜式同。它们代表《淮南子》以前的形式,而东汉木式以八卦定向则为宣帝以后制。
褚少孙是宣帝时博士,所述卫平援式“四维已定,八卦相望”,已用八卦定向。《易传·说卦》曰“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此篇宣帝时始出河内老屋。《论衡·正说篇》曰“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而《隋书·经籍志》曰“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受到新出《说卦》的影响,故《汉书·魏相传》曰“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表奏之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艮执绳,司下土”。此奏当在元康中(公元前65—62年)。自此以后,即以八卦代维、仲,故《天文篇》曰“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而成帝以后的《周髀算经》则曰“故冬至徙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云云。
关于十干中戊、己的位置,很成问题。《天文篇》曰“甲、乙、寅、卯,土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所谓“四季”指十二辰的辰、未、戌、丑,并不言戊、己应属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师古曰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位耳”。《天文篇》说中央土,“执绳而治四方”,魏相奏说中央土“乘艮执绳”,此所谓绳应指四维,故铜式戊、己分在四门。《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唐王冰注云“戊土属乾,己土属巽。《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此以天、地门为戊、己,与汉铜式及东汉木式皆不同。兹比较如下表:
(1)铜式地盘,(2)汉牙式天盘,(3)东汉初木式天盘,(4)东汉木式天盘,(5)同上田泽复原图,(6)《素问》,(7)《遁甲经》,(8)六朝铜式天盘,(9)《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四曰“乾为天门,戊既属乾”。凡此戊、己地位之不同,或因天、地盘之别,或因不同的占式家数,但田泽复原图上或有错误,详下。
《天文篇》分于四方的四兽,是十二将,其画象见于汉铜式十二辰之间。《天文篇》曰“太阴在寅,朱鸟在卯,勾陈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苍龙在辰”;又曰“凡徙诸神,朱鸟在太阴前一,勾陈在后三,玄武在前五,白虎在后六。……故神四十五日而一徙,以三应五,故八徙而岁终”。《论衡·解除篇》曰“且夫所除,宅中客鬼也。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龙、白虎列十二位。……有十二神,舍之宅,主驱逐,名为十二神之客,恨十二神之意,安能得吉?”《续汉书·仪礼志》曰“凡使十二神追凶恶”。凡此所纪十二将名,都不全。《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论诸神”述“又十二将者天一土将,前一腾蛇火将,前二朱雀火将,前三六合木将,前四勾陈土将,前五青龙木将;后一天后水将,后二太阴金将,后三玄武水将,后四太裳土将,后五白虎金将,后六天空土将”。此所引疑是《玄女式经》或其他式经。六朝铜式背所刻与此略同,惟无土将等字,蛇作虵,裳作常。《卜筮书》卷廿三已具此十二将名,同于六朝铜式,惟避唐讳“白虎”作“白兽”。《唐六典》卷十四“用式之法”所述同于《卜筮书》,惟腾虵作螣蛇,又曰“十二将以天一为首。……前尽于五,后尽于六,天一立中为十二将”。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述“六壬有十二神将,……贵人为之主。其前有五将谓螣蛇、朱雀、六合、勾陈、青龙也,此木、火神在方左者;其后有五将谓天后、太阴、真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注云“方左谓寅、卯、辰、巳、午,方右谓未、申、酉、亥、子”。此同于《唐六典》,惟称天一为贵人,改玄武为真武。十二将前后左右的排列,西汉与六朝之制似有不同,未能详考。汉铜式四兽则分列四方,尚可辨认,其它很难对照。
《天文篇》“何为九野”述九天二十八宿,与地盘相当。《史记·天官书》曰“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又曰“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所述二十八宿相当的十二州,与正义所引《星经》相当的十二国、州以及《天文篇》“星部地名”相当的十二国,大同小异。按《天文篇》二十八宿的分配,四仲各三宿,故曰“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故十二岁而行二十八宿”。它在“星部地名”述相当于四仲的宋、魏、周都是三宿,惟齐与吴并为三宿。此种编列,见于东汉初木式天盘上。我们由此可以复原《天文篇》的图局(图四)。图与正文相合,惟图云五行之“老”正文则作“死”。《论衡·诘术篇》曰“日廷图甲乙有位,子丑亦有处,各有部署,列布五方”,此《日廷图》或与之相仿。
天盘中央所绘北斗七星,划线相联,成斗形。《天文篇》注云“斗,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也”。《史记·天官书》正义云“魁,斗第一星也”,“杓,东北第七星也”,索隐引《说文》曰“杓,斗柄”。汉式斗柄第七星皆指十二神之天刚,而魁首(第一星)所指不一。东汉初木式第一、二星对十二神之魁、从魁,最是。牙式第一星在魁与从魁之间。东汉木式第一、二星对从魁,魁,最不合。《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所谓运式即运转天盘以视斗柄所指,《天文篇》所谓“斗指子则冬至”。又曰“紫官执斗而左旋”,“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又曰“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天官书》曰“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是可知左行是顺十二辰(顺时针向)而转,右行是逆十二辰(逆时针向)而行。岁阴(太阴)及十二月顺干支之行,岁星相反而行。《天官书》曰“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32]。
图四 《淮南子·天文篇》图局复原
牙式天盘十二辰对十二神名,它们是:子神后,丑大吉,寅功曹,卯大冲,辰天刚,巳大乙,午胜先,未小吉,申传送,酉从魁,戌魁,亥徵明。牙式天盘魁首指魁与从魁之间,东汉初木式天盘指魁,东汉木式天盘指从魁;三式斗柄皆指天刚,皆依时针方向。《天文篇》所记,斗柄所指为十二辰、四维、二绳而无十二神名。《论衡·难岁篇》曰“或上十二神登明、从魁之辈,工伎家谓之皆天神也,常立子丑之位,俱有冲抵之气”。又《遭虎篇》曰“变复之家谓虎食人者功曹为奸所致也”,以功曹位寅。此可证至迟东汉章帝时已有十二神名,依十二辰之位序立。《汉书·艺文志》五行类《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之十二神,或即此。《卜筮书》卷廿三引“《式经》云未为小吉”。《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引《玄女式经》曰“六壬所使十二神者:神后主子、水神,大吉主丑、土神,功曹主寅、木神,大冲主卯、木神,天刚主辰、土神,太一主巳、火神,胜先主午、火神,小吉主未、土神,传送主申、金神,从魁主酉、金神、河魁主戌、土神,微明主亥、水神”。《梦溪笔谈》卷七曰“六壬十二辰:亥曰登明,为正月将;戌曰天魁,为二月将。……发课皆用月将加正时”。其所述十二神分属十二月与十二辰方向相反,列表如下:
《唐六典》卷十四述“用式之法”亦曰“亦有十二月之神,正月登明,二月天魁,三月从魁,四月传送,五月小吉,六月胜先,七月太卜,八月天闰,九月太冲,十月功曹,十一月大吉,十二月神后”。此为《笔谈》所本,然今本《唐六典》[33]误天冈为天闰,胜先为胜光,太一为太卜,又误正时为卜时,应据宋代《梦溪笔谈》加以改正。兹将十二神名异文列下:
2) 此用胡道静校证本,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
前三项是汉制。《说文》“澂,清也”,字亦作澄,故知徵、登音同相假;《玄女式经》误作微明,微、徵形近而讹。汉代的“大”,后来或改为太或泰,大乙遂作太乙或太一。牙式上“大乙”之乙与天干甲、乙之乙写法不同,大乙之乙疑是鳦字,《说文》卷十二曰“乙,玄鸟也,齐鲁谓之乙,取其呜自呼,象形”,或体从鸟作鳦。初唐写本《卜筮书》和隋代萧吉所编《五行大义》所引《玄女式经》和六朝铜式大致相同,代表六朝之制,称魁为河魁。汉代已有河魁之祠[34],但《卜筮书》称为十二神之一,又作天魁。六朝铜式以下则作天魁,又称大冲为太冲、天刚为天罡。《唐六典》与宋《梦溪笔谈》是同一系统,后者虽晚于前书而天冈、太一皆承六朝制而不误[35]今本《唐六典》天闰系由天冈、天罡而讹,罡是冈的俗写;太卜是太乙之譌。
以上大致据汉牙式与铜式考述了天、地盘。以下附带论及六朝铜式的内容和东汉木式的复原。
六朝铜式二十八宿在天盘上,而地盘上列三十六禽:子鼠、䴏、蝮(伏翼),丑牛、蟹、鳖,寅虎、狸、豹,卯兔、猬、狢,辰龙、鲸(鲛),鱼,巳虵(蛇)、蝉(蟮),蟫(蚯蚓),午马、鹿、獐,未羊、鹰、雁、申猴、猨狙(猫),酉鸡、雉、乌,戌狗、犲、狼,亥猪、豕、豚(猚)。《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四述“式经所用”“其十二属配十二支,支有三禽,故三十有六禽”。所列三十六禽与此铜式略同,异者见上列括弧中。去四钩八宿,即成为唐代二十八宿演禽数,如见于《金索六》的唐二十八宿竟。其直属于十二支者即十二属,东汉已有而大致相同。《论衡·物势篇》所述“十二辰之禽”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巳虵、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豕;又《讥日篇》曰“子之禽鼠,卯之兽兔也”。
此式背刻两段。第一段见《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引“六壬式经云十二神、将以天一为主。甲戊庚日,旦治大吉,暮治小吉;乙巳日,旦治神后,暮治传送;丙丁日,旦治微明,暮治从魁;六辛日,旦治胜先,暮治功曹;壬癸日,旦治太一,暮治大冲”。铜式首句作“天一居在东在西,南为前;在南在北,东为前”。又六辛作六亲,省去“日”字,微作徵。第二段见前所引《五行大义》述十二将,未曾注明出何《式经》,而铜式所刻更为简略。所刻二段,当出《式经》,惟属于何家,殊难确定[36]。
此铜式天盘戊、己对巽、坤二门;对天,鬼二门处,则空位不刻。又“己”字误刻为“巳”。地盘三十六禽蝮,误刻为
此乃蝠字,不是蛇蝮字。又豹、猫等字写法,都是六朝别体。
此铜式之背中心有圆轴形,介于“大”“冲”之间。今器已不可旋转,大约因年久锈住。
田泽氏所作东汉木式天地盘“复原图”有部分的错误。七星、十二神、十二支、八干、四维、八卦和二十八宿的位置和图版上所可辨认的是大致符合的。十二神名中的太冲、天闰、大卜、天魁、登明、胜光等五名,复原者依据有讹误的《唐六典》本子,皆不可靠;又神后作神後。木式十二神名应据汉牙式复原,图版上大冲、天刚、魁、(从)魁尚依稀可辨。天盘第二圈除酉、戌外可辨的一段为“癸、丑、戊、寅、甲、卯、乙、辰、戊(?)”。第三、四圈皆有字未复原。卯一行似为“大冲—卯—□—□火”。第三圈很不清楚。第四行似为十二星次“大火”之类,大火在卯位。地盘只有南边保存较好,其午一行为“三—午—□—星”,卦象左右为丁丙,西南维之左为未,尚可辨识。第三层应有字或为十二兽之类。
东汉初木式天盘虽残,刻画尚清晰,小泉显夫所绘“复原图”,和实物摄影相合,惟释文有遗阙。今据图版录其残存部分如下:
其第一、二圈和牙式相同,应据牙式复原。
第一圈平分为十二分,在十二月神之上作一小点,第二圈平分为二十四分,在十二干(戊、己各二)十二支之上作一小点。第三圈二十八宿,不是象牙式平分为二十四位,而是依宿的度长分隔,“申”下一直行界线,“未”下右一直行界线,其间为“井”宿。申、未之间距为30度,即周天
;而井宿所占长于30度。汉代天文学家以周天为
,分为十二次,每次为30或31度。据《汉书·律历志》下所载各宿度数,井为33度,略长于周天
,与木式上所见长度相合。“未”下界线之右有鬼字残文,则是鬼宿初度;“申”下界线之左亦有字迹残笔。由此可知东汉初木式天盘第三圈二十八宿序列,与汉牙式并铜式地盘有所不同。牙式的序列,参以《天文篇》岁星所在辰次,比较如下:
下栏所列三行即汉牙式三圈:第一圈十二神,平分为十二等分;第二圈十天干(戊、己各二,故十二)与十二支平分为二十四等分;第三圈二十八宿分属二十四位,惟戊、己共四位各为二宿,故二十八。六朝铜式天盘与此略同而地位稍异,又戊、己不重,十二神各两旁作直行界线。汉铜式地盘亦将二十八宿分属二十四位,四维(戊、己)左右各一宿,其配置同于牙式。各位间相距15度。上栏所列《淮南子》岁星辰次旁注“居子”等系录《史记·天官书》,可知《淮南子》和《史记》十二辰次所舍二十八宿,与牙式、铜式相同,后二者皆承西汉初以来制。
对比上下栏,则牙式天盘十二神与十二月相应,正月亥、十二月子,逆时针向序列。正月徵明,十二月神后,与《唐六典》所载相同。
东汉初木式天盘第三圈二十八宿序列位置,不同于上述者而合于《三统术》。《汉书·律历志·岁术》曰“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终于十五度”(注云:于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又曰“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终于柳八度”。初、中、终者分一次为三分。据同书所引二十八宿度数(齐召南以为落下闳所度):毕16,觜2,参9,井33,鬼4度;则四月实沈31度,五月鹑首30度。试比较如下:
据上二栏,以《三统》与东汉木式对比,二者相合;四月中(申中)为小满,在井初度,与传至今日的夏历相同。此可证《律历志》所述星次与二十四节,所用是建寅的夏正而非王莽的建丑之历,则此木式出土于有王莽年号之墓,应属于王莽已亡之后,其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地位,似受到《三统术》的影响而仍用寅正。《史记》所记二月晨出东方与《淮南子》之作十二月者相差两月,前者是周正,后者是夏正。
第三、四栏所示,东汉木式地盘与六朝铜式天盘,其序位相同而与东汉初木式天盘不同。六朝铜式天盘(第四栏)与地盘(第五栏)的序位亦不尽相同:其天盘同于东汉木式地盘,地盘同于汉牙式天盘和铜式地盘。
就十二辰与二十八宿的序位关系,可以推定前述五式的年代如下:(1)汉牙式与铜式因袭《淮南子》以来的序位,未受刘歆所作《三统术》的影响,应可定为西汉成帝以前之制;(2)铜式尚未受到宣帝时卦象定位的影响,应为较早的旁证;(3)东汉初木式受到《三统术》的影响而仍用寅正,同墓已有王莽时漆器,故木式年代应在东汉初;(4)东汉木式接近六朝铜式,就同墓出土物而论,应在东汉明帝以后;(5)六朝铜式十二神名不同于汉式而同于隋《五行大义》及初唐写卷《卜筮书》所引《式经》,又不避唐讳,应在隋唐以前,即六朝晚期。
附记二则:
(一)铜制北斗 汉式天盘中心刻绘七星北斗,其外围分列十二神与十二辰。端方旧藏有一不知名铜器,见《陶续》2·44,绘有简图并附铭文四段拓本(不全);铭文六段见《汉金文录》4·31,《小校》13.82·2及《贞松》补3·39·2。今存系铜铸北斗的残部,仅两星三节,原来应是七星六节连铸成一北斗形,在星球上铸四门之名,在每节(作圆柱形)前后分铸十二神、辰之名。今存天阴门及六神、六辰之名。星球宽1.8,节长4.5,全器应长39.6,今存17厘米。由于铭文系分段拓出,失去原来位次,试为复原(图五)并释文如下:
一面 天阴门魁戌 神後子 大吉丑
它面 从魁酉 小吉未 胜先午
此排列有问题,因依十二辰次序应为
一面 戌 亥 子 丑 寅 卯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而现在六节没有亥、申。此物有可能为附设于式盘上的北斗,但由其长度来看它或许是独用的,如王莽所铸威斗。《汉书·王莽传》下曰“莽亲之南部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
图五 铜制北斗部分复原(1/2)
由其神名和篆书来看,它和汉牙式极为相近,“胜先”之先俱从土;但亦有所不同:(1)天门作“天阴门”,(2)神后作“神後”,(3)魁字左斗右鬼。
(二)骨制筹策 往昔曾见若干有干支五行的骨筹,不知其用。它们见录于《贞松》补3·39—41,《双古》2·36—37,共有数组,每组凡十二枚;但有些组出土后散失,不足十二枚。兹据全组的录其辞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木 木 火 火 土 土 金 金 水 水 木 木
它们是六十干支表的前十二枚,必十二枚而后十干、十二支分配于五行而无遗。骨筹天支分配五行,与《淮南子·天文篇》和《史记·天官书》相同,但十二辰分配五行不同于《天文篇》,后者曰“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辰未戌丑)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土有四辰,五行分配亦与骨筹不同。
这些组骨筹,上下两端刻有不同纹饰,它们可能是“分策定卦”的筹策。《史记·高祖本纪》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亦见《留侯世家》。《史记·封禅书》齐人公孙卿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黄帝迎日推策”,亦见《五帝本纪》,集解引“臣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日者传》曰“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策或即筹策,因策上备列五行,因五行而定方位,定卦即定位。《论衡·诘术篇》曰“日廷图甲乙有位,子丑亦有处,各有部署,列布五方”。《京房易传》曰“降五行,颁六位”,注云“十二辰分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