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汉简与北塞三都尉

二、酒泉汉简与北塞三都尉

1913—1915年,斯坦因曾在今安西县以西、毛目以东的汉长城遗址的烽火台中采获了若干汉简。这批材料由马伯禄整理编写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勘察所获中国古文书》,迟至1953年才在伦敦出版,附有释文[5],编号1—168。根据斯氏《亚洲腹部》及卷四所附地图[6],这批汉简应分别隶于敦煌、酒泉两郡的不同都尉之下。

《马氏》所编汉简168简,有63简出土于敦煌县西北、哈拉湖东端湖南的T22d.e.f,T23b.c.f.1等七处,应属于敦煌郡中部都尉所辖。有105简出土于安西县以西疏勒河北岸塞上和酒泉县西北的,应属于酒泉郡西部都尉和北部都尉所辖;其出于北大河上一段的,应属于酒泉郡东部都尉所辖。详下。

今毛目以西、安西以东地区,东西相距约320公里,横跨汉代的乾齐、玉门、禄福和会水四县,今安西,玉门、酒泉和金塔四县,属于汉代的酒泉郡。禄福是酒泉郡治,今酒泉县。《汉书·地理志》会水下曰“北部都尉治偃前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乾齐下曰“西部都尉治西部障”。据《一统志》,禄福故城今肃州(即酒泉县)治,玉门故城今玉门县东(县东南赤金堡),乾齐故城今玉门县西南,会水故城今高台县镇夷城西北。今酒泉县应是汉代酒泉大守府所在,故酒泉汉简曰:

五月丙戌南书一封,都尉印,诣太守府,日旦七分…… 《马氏》115

此是邮书课,南书之“南”,马释来,张释柬,均误。此简出于T43k,在营盘堡北,“都尉”可能为北(或西)部都尉。北部都尉致书于禄福(今酒泉县)的太守府,故称南书。

北部和东部二都尉都在会水县境,而汉代会水故城所在,约有二说。一以为在今金塔县南的临水驿,《元和郡县志》曰“酒泉县东北四十里有白亭海,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水”。一以为在今镇夷营西北,金塔县东南。《史记·夏本纪》索隐曰“案《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又曰“《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五述弱水经“高台县北折西北二十余里过永丰堡”,“又西北六十余里经镇夷营南,又四十余里出乾粮山东(原注:即合黎山峡,在肃州东北),《水经》所云至会水县入合黎山腹者也;又北一百三十里过毛目城西北,亦称额济纳河”。又曰“高台县北十里,合黎山自抚彝入境,至镇夷营折西北,其尾与毛目城东西斜对,相距六十里”。“五里镇夷营,又北逾合黎山峡,俗名石门口,极崎岖,出峡六十里清流墩,十里双树屯,三十里芨芨墩,四十里毛目城”。据陶氏亲历所述,合黎山峡在高台县西北一百二十余里,镇夷营西北四十余里,毛目城南一百三十余里。东汉郑玄引《地说》谓合黎山在会水县东北,则会水应在合黎山峡西南,约在北纬40°上下,黄堡子之西而金塔县之东,此《一统志》所说在镇夷城西北。以上两说,或在镇夷西北,或在临水驿,俱属今金塔县境,在酒泉县东北。肩水都尉府所在的大湾所出汉简曰:

出钱千三百img七 赋就人会水宜禄里兰子房一两 506·27(甲2015)

……粟会水 514·47(甲2202)

到会水而不交难亭留侍难 甲附4(无出土地)

盖肩水与会水为邻县,故有会水县的就人(佣)。

酒泉郡西、北、东部三都尉,由于乾齐和会水地望,亦可约略推定其分属地段。所谓东、西部显然指酒泉郡北塞的东、西两段,即分别在疏勒河北岸和北大河北岸的;其中部称为北部者或者由于它在禄福酒泉太守府之西北。西东两端,大约可以今安西县和毛目(旧鼎新县)为标准。据《汉书·地理志》所述,敦煌郡各县在今安西之西,故敦煌和酒泉郡当以安西分界,今安西县恰在东经96°之西。据居延汉简所述,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最南一塞为毛目以上沿额济纳河两岸的肩水候官塞,则北大河与额济纳河相交会处的毛目应是酒泉和张掖郡的分界,今毛目在东经99°30′以东。今安西以西是汉乾齐县境,西部都尉治此;今毛目西、金塔北是汉代会水县境,北部和东部都尉治此。自今安西以西至毛目以东320公里,约为东经96°—99°30′以东,在北纬40°30′上下,曾有一道汉塞;据斯坦因踏查结果,在疏勒河北岸、北大河北岸以及两者之间(今玉门县西北三道沟至今金塔县东北三墩之间),断断续续还保存这条边塞的遗址。今将此条塞平分为三段,据斯氏地图所记,约述如下:

1.西段 T39c-a,T40a-c,T41a-r 东经96°—97°10′,北纬40°30′之北,疏勒河北岸,今安西县以东、玉门县西北,南对小王堡、双塔堡、布隆吉和三道沟。汉代乾齐县境。

2.中段 T42a-j 今玉门县东北、十二墩西北。

T43a-1 今营盘堡西北。

T44a-f 今营盘堡东北。

东经97°10′—98°20′,今玉门县东北、酒泉县西北。汉代玉门、会水县境。

3.东段 T45h-a,T46a-m

东经98°20′—99°30′以东,北纬40°30′之南,今酒泉县北、金塔县北与东北、毛目以东。汉代禄福、会水县境。

据以上所述,则《马氏》所录出于酒泉郡的一〇五枚汉简约如下述。

1.西部都尉 《马氏》84(T40c);《马氏》85(T41a);《马氏》86(T41f)

2.北部都尉 《马氏》87—89(T43a);《马氏》90(T43g);《马氏》3,91—104(T43h);《马氏》8,105—110(T43i);《马氏》1,4,9—24,111,112(T43j);《马氏》113—128(T43k);《马氏》129(T44);《马氏》130—133(T44a);《马氏》134—146(T44c);《马氏》148—153,167,168(T44d)

3.东部都尉 《马氏》27(T46b);《马氏》154—165(T46h)

这些简中有年号的,有以下各简:

公元前39年 永光五年 《马氏》91

21年 阳朔四年    114

公元后13年 始建国五年   96

60年 永平三年    161

62年 永平五年    137

64年 永平七年    148

69年 永平十二年   160

112年 永初六年    139

它们具有西汉、新和东汉三个时期,而较多东汉年号,与敦煌简相同,可知酒泉郡的北塞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始终有屯戍。一〇五简中有若干屯戍的文书,也有其它文籍:如《马氏》1是字书,3和4是律书,8是历谱,9—24是星宿谱,28是诸子,154是烽火品。较之敦煌或居延汉简,酒泉所出简多杂简,很少有能说明防御组织的,也很少较早期的资料。

据史书所记,汉武帝时,酒泉开发的经过,约如下述:

元狩二年(121年) 开酒泉地。 《史记·卫将军骠骑传》

元鼎六年(111年) 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史记·大宛传》

自令居筑塞至酒泉。 《史记·平准书》,《汉书·西域传》

酒泉引河谷溉田。 《史记·河渠书》

元封二年(109年) 西北道酒泉抵大夏。 《史记·大宛传》

元封三年(108年) 徙武都反氐人于酒泉郡。 《汉书·武纪》

汉简有酒泉玉门都尉。

元封四年(107年) 酒泉已列亭障至玉门关。 《史记·大宛传》

元封五年(106年) 此年或上年分置敦煌郡。

太初三年(102年) 甲卒八十万戍酒泉、张掖,置居延、休屠(都尉或县)以卫酒泉 《史记·大宛传》

匈奴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 《汉书·武纪》

天汉元年(100年) 敦煌、酒泉置都尉 《史记·大宛传》集解引徐广本。

由此可知酒泉郡境内的北塞筑于公元前111—106年数年间,而公元前111年酒泉已由开地置为初郡,在公元前111—106年的酒泉郡包括了后来分出的敦煌郡,故在敦煌郡的玉门都尉,最初称为“酒泉玉门都尉”。酒泉北塞既筑成,应随之而置都尉,当在元鼎六年后、元封三年前。《大宛传》又记天汉元年酒泉置都尉,恐只能是郡都尉。但太初三年匈奴入酒泉杀都尉,似郡有都尉在天汉前二年。

额济纳河下游出土汉简,曾提到酒泉北部都尉,其例如下:

其一封居延都尉府章,诣酒泉北部都尉府 居延44·16(破城子)

……乃以戊午宿酒泉北部[都尉]…… 居延484·20(破城子)

十二月丙寅酒泉北[部都尉]…… 居延308·35B(瓦因托尼)

又地湾所出简(居延甲1261)所谓“东部北部塞”,也有可能是指酒泉郡的东部和北部的候官塞,简文残缺,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