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太守府
郡之首长为郡守或太守,其下有丞治民,在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百官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名太守。”
丞、长史之下似有“郡司马”,表、志所未述。《汉书·冯奉世传》曰“奉世长子谭,太常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汉书·西南夷传》曰“大将军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封泥考略》4·38—40有“豫章司马”“琅邪司马”“□西司马”等,吴式芬曰“印谱有胶西司马、建安司马。……汉书亦屡见”,即指上所引两传。郡司马与都尉下之司马,应有分别,但它亦可能属于郡都尉。
以上所述,与下列汉简相符合:
…即下将屯张掖大守莫府卒… 227·43(破)
宣德将军张掖大守苞、长史丞旗告督邮掾 16·4(A7)
张掖大守奉世、守郡司马行长史事、库令行丞事 505·3(甲1952)(大)
文德大尹章诣大使王威将军莫府 《沙氏》367
文德长史印诣大使王师将军莫府 《沙氏》367
辅平司马 53·2(甲364)(地)
简称大守为将军,盖因其兼领武事。又于名衔前冠以“将屯”者,《汉书·赵充国传》曰“迁中郎将,将屯上谷”,师古云“领兵屯于上谷也”。“长史丞”似是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长史领丞职以后的称谓。文德(后又改敦德)、辅平,乃王莽时敦煌、酒泉二郡的改名,此三简均属新时,故称大守为大尹(见《汉书·王莽传》中),而此时犹有长史。505·3简(甲1952)以郡司马摄行张掖郡长史之职,长史掌兵马,故以郡司马摄代。大守兼为军职,故大守府亦称“莫府”,简文“卒”下所阙当是史字,《汉印文字征》1·21“横野大将军莫府卒史张林印”,可以为证。
都尉是太守下专佐武职者,边郡武事重要,亦开府置曹辟吏,因此都尉府的组织和太守府的组织虽略小而相仿,试比较如下:
[大守府]
官员 太守、丞、长史、郡司马
阁下 掾卒史、属、书佐……
诸曹 主簿、功曹……
仓库 仓、郡库
所属 部、郡都尉
农都尉(属大司农)
属国都尉(属典属国)
县
[都尉府]
都尉、丞、候、千人、司马
掾、卒史、属、书佐……
主簿、功曹……
居延仓、肩水仓……
候、塞尉、城尉
部候长
隧长
其他
因此,两府属吏(阁下和诸曹)在汉简上有时不易分辨,但其直系防御组织即大守——都尉——候——部候长——隧长则是分别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