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汉简诸曹

五、汉简诸曹

汉简所记二府诸曹,为数较少,约有以下各项:

(1)功曹

·二事一封 正月丙辰功曹……  283·16(破)

其(永始)三年四月中,宗偿肩水府功曹受子元责  229·1+2(破)

肩水左后候长樊襃诣府对功曹 二月戊午平旦入  15·25(金)

……守移大守府功[曹]……  131·20(地)

以上前三例为都尉府功曹,末例为太守府功曹。诸曹以功曹最尊,东汉碑记习见“历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而碑阴题名多以功曹、五官掾、督邮、主簿居首。《论衡·遭虎篇》曰“其意以为功曹,众吏之率”,《后汉书·张酺传》注引《汉官仪》曰“督邮、功曹,郡之极位”。其职事,《百官志》本注曰“主选署功劳”。

(2)五官掾

建始三年五月甲辰,主官掾昌取……  30·8(破)

……府五官掾  455·17(博)

……[五]官掾魏……  68·49(破)

·魏掾将卒卅……  68·12(破)

第一例五作img,疑当释主。汉简有主官,不知与此同否。其职事,《百官志》本注曰“署功曹及诸曹事”,位仅次于功曹。春秋祀飨,居诸曹之首,见《隶释》一“史晨飨孔庙后碑”及《隶释》二“桐柏淮源庙碑”。《金索》五有“郡五官佐”印。

(3)都吏·督邮掾

永光元年六月丙申朔甲渠鄣候喜敢言之府移大守府都吏书  甲附36

且遣都吏循行  10·40(甲100)(地)

……毋得贳卖衣物,大守不遣都吏循行  213·15(地)

各遣都吏督赋课蓄积少不……  213·43(地)

告肩水候=官=所移卒不与都吏移乡,所举籍不相应  183·15(甲1049)(地)

遣都吏与县令以下逐捕  179·9(甲1016)(地)

都吏郑卿  194·17(破)

都吏郝卿  505·19(甲1963)(大)

都吏葛卿  罗布18

十一月丙戌宣德将军大守苞、长史丞旗告督邮掾……  16·4(A7)

都吏即督邮。《汉书·文纪》曰“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注引“如淳曰:《律》说都吏,今督邮是也,闲惠晓事,即为文无害都吏”,“师古曰:循行有不如诏意者,二千石察视责罚之”。《百官志》郡下本注曰“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注云“案《律》有无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都吏即“督邮掾”,见《汉书·冯野王传》;或简称“督邮”,见《汉书》孙宝、尹翁归及循史黄霸等传;又称“督邮书掾”,见《汉书·朱博传》。《百官志》郡下曰“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曹是书之误,《后汉书·方术(高获)传》曰“急罢三部督邮”,注引《续汉书》曰“监属县有三部,每部督邮书掾一人”。

上述都吏诸简,多属于西汉。最后一简有“长史丞”之名乃东汉初制,《百官志》注引《古今注》建武“十四年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此东汉初简称“督邮掾”而无都吏之称,但据《汉书》所载,西汉时已有督邮书掾、督邮掾、督邮之称,其名不始于东汉。

(4)主簿

主簿马三匹,□佐一人,徒四人  3·33(破)

……主簿  176·46(破)

……[主]簿史成里朱緤  192·47(大)

以上皆残简,就其出土地,似应属于都尉府。主簿之下有史,文献无征,待考。□佐或系书佐。

(5)记室

府记[室]遣主官诣府仓  乙附49

《百官志》郡下有“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催期会”,府记室应为太守府之主记室史。《后汉书·袁安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曰“主记史丁子嗣,记室史张仲然”,记室史即主记室史,与主记史不同。县亦有主记与记室,《隶续》十九“尉氏令郑季宣碑阴”记室史之下有主记书佐及记室书佐,亦可证记室与主记不同。《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阴”主记掾在主簿之下而录事之上,其位仅次于主簿。

(6)计曹

计曹许建……  236·5(甲2487)(地)

上计佐史郝卿诣卿千人令史  503·12(甲1935)(大)

居延计掾卫丰  505·13(甲1959)(大)

以上前二例当为郡或都尉计曹,末例或为居延都尉计曹。汉制,郡国岁上其计簿于京师,西汉以长史、守丞代郡守、国相赴京师,见《汉旧仪》、《汉书·循吏(王成、黄霸)传》。东汉制则如《百官志》所说“岁尽遣吏上计”,故称“上计吏”,《后汉书·应奉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曰“奉少为上计吏,许训为计掾,俱到京师”。熹平六年钟铭曰“熹平六年楗为国上计王翔奉”。《魏志·邴原传》注引别传曰“孔融在郡,教选计当任公卿之才,乃以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应作史),原为计佐”,可知掾、史、佐乃常设之官,而上计吏则为赴京师临时所举遣。《华阳国志·汉中士女志》曰“程苞……南郑人也,光和二年上计吏”,而同书卷十二《士女目录》有筹画计曹史程苞,则苞平时为计曹之史。

(7)金曹·钱曹

金曹调库赋钱万四千三[百]……  139·28(破)

……钱曹……  218·63(金)

十一月主钱令史  31·16(地)

据《百官志》金曹主货币盐铁事,而汉简又有钱曹及主钱令史。《后汉书·第五伦传》有督铸钱掾,或即钱曹。又《史记·田叔传》褚先生补曰“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

(8)仓曹

出吞远士吏平四月奉,四月庚戌令史博付仓曹孙卿偿具丽卒陈……  279·17(破)

八人输罪十二付仓曹丞时……  18·2(破)

兼仓曹、塞曹史  155·14(A 21)元始三年

……请仓曹……  146·84(地)

东汉碑刻,仓曹多与户曹金曹并列。《隶释》十四“学师宋恩等题名碑”无仓曹而有谷曹史。

(9)小府

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部都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  10·32(甲34)(地)

言小府当偿责,小府下所移以君仲拜召  145·24+145·36+317·4(甲826)(破)

候长龙辅千二百衷九百卅,小府  68·73(破)

以上小府当为郡或都尉之少府。郡有少府,《汉书·循吏(文翁)传》曰“减省少府用度”,师古注云“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1962年山西右玉出土西汉铜器,有一盘铭曰“上郡小府”(《文物》1963年11期),亦作小府。汉简(甲651)广德国亦有小府。汉铜器铭文京师少府作少,郡国作小,是少、小虽相通而有别,郡国称小府。

(10)[户曹]

·户吏张赋名籍  265·28(破)

汉简未见户曹,惟此简称户吏。《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阴”有户令史,在户曹史之后。

(11)兵曹

兵曹书佐蓬卿  沙氏684

兵曹二字据王国维所释(《流沙》器物类五十四)。

(12)兵马掾

五年正月癸未守张掖居延都尉旷,行丞事骑司马敏告劝农掾、兵马掾……16·10(A7)

郡有兵马掾,《后汉书·独行(刘茂)传》曰“元初中,鲜卑数百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兵马掾严援……殁于阵”。又《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曰“(辽东太守)蔡讽等追击于新昌……功曹曹耗、兵曹掾龙瑞、兵马掾公孙酺以身扞讽,俱殁于阵”。是兵马掾与兵曹掾是二。

(13)塞曹

元始三年八月朔丁巳累虏候长详,塞曹史  155·14(A 21)

此为习书之简,但西汉时都尉府应已有塞曹史。《两汉金石记》十一“曹全碑碑阴”有塞曹史杜苗、吴产二人。《魏志·东夷传》辽东带方郡有“塞曹掾史张政”。

(14)督烽掾

必须加慎毋忽督烽掾从殄北始度以□□到县索关img加慎毋忽方循行如律令421·8(博)

居延左尉义、游徼左襃、督烽史郑宗、南界士吏张放  132·24+39(破)

殄北督烽隧史延年五月癸亥……  148·8(甲843)(瓦)

大烽燧史延年、守候塞尉奉……  534·30(瓦)

督烽不察,欲驰诣府,自出言状,宜禾塞吏敢言之  沙氏567

司马王□、督烽□□□□  沙氏438

高沙督烽印  马氏135

此与以上兵马掾、塞曹及下戍曹皆居塞边郡特设的曹掾。《后汉书·西羌传》述元和三年秋号吾“入寇陇西界,郡督烽掾李章追之”,是陇西郡亦有之。督烽掾简称督烽,犹督邮掾简称督邮。汉简又有督烽燧史、大烽燧史、督烽史,或为督烽掾之副。

(15)戍曹

居延仓宰张立侯 谨遣戍曹左史寻诣门下  505·1+4(甲1953)(大)

左史,甲编释为卒史;左史即佐史,非左右曹史之左史。文献碑刻不见戍曹,此当边郡尉曹的别称,“主卒徒转运事”。《汉旧仪》曰“亡新命长曰宰”,此简称“仓宰”当在王莽时。

(16)劝农掾

见上兵马掾下。《百官志》郡下本注曰“凡郡国……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隶续》二十一“某残碑”有南阳郡南北中三部劝农,此犹郡督邮分为数部。

(17)监渠掾

监渠佐史十人 十月行一人  498·1(甲1895)(大)

《百官志》引《汉官》河南尹有监渠掾,与监津、水、漕并叙,则是另一官职。此与上计佐史、戍曹左史皆汉简诸曹设佐史之证。

(18)水官

书一封,张掖水官□□  299·17(地)

此张掖太守府水官,犹衡官之例,称宫不称曹。传西安出土封泥“张掖水长章”(吴兴沈氏旧藏),《汉印文字征》2·1有“新前胡水长”。

以上所有十八曹,并不是边郡的诸曹的完整体系。其中如兵马掾、督烽掾、塞曹、戍曹则为沿边诸郡所特设。除肩水都尉府功曹和居延都尉府计掾外,其余大致皆属张掖太守府而上计和太守府功曹仍属于郡。据汉简所见,各曹主吏和属吏,约如下列:

掾 五官、督邮、计、兵马、劝农

史 仓曹、塞曹、督烽、主簿(?)

佐史 上计、戍曹、监渠

书佐 兵曹、主簿(?)

令史 主钱(?)

而文献碑刻所见掾史以下属吏有四:

计曹佐 《魏志·邴原传》注引别传

功曹佐 《说郛》五十八引《会稽典录》

功曹佐史 《后汉书·方术(谢夷吾)传》集解引《会稽典录》

功曹书佐 《两汉金石记》十一“苍颉庙碑碑侧”

决曹书佐 《汉书·萧育传》、《隶释》七“沛相杨统碑碑阴”

户令史  《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阴”

较之汉简多“佐”一职。

一九六二年作于北京,一九六五年秋重订。

[1]《续汉书·百官志》,下皆简称《百官志》。

[2]《后汉书·袁安传》曰“府丞掾史皆叩头争”。

[3]《平津馆丛书》本。

[4]参《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1964年1期。

[5]《考古学报》1964年1期。

[6]参《汉简所见奉例》,《文物》1963年5期。